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曾多次威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企图对中国进行核讹诈、核恐吓,这使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核武器对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战略价值,并最终坚定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心。 1952年,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处于对峙状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体面地结束战争,公开暗示对中国实施核攻击。 1958年,在中国炮击金门时,美军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为由,提升了太平洋舰队的战备状态,美海军上将建议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再次对中国发出核讹诈,而正在中国访问的赫鲁晓夫却拒绝就美国的核威胁作出明确的承诺。事过不久,为控制中国,苏联又提议说,中国不必搞原子弹了,天上下雨有一把雨伞就行了,苏联就是这把“核保护伞”。这使毛泽东主席认识到核武器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956年,毛泽东主席明确表示,我们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同年,中央批准了原子武器发展计划,组建了有关机构,正式启动了原子武器工程。 1958年台海危机前后,毛泽东又说,原子弹就是那么一点东西,你没有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由于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原因,在发展核武器上,中国一开始寄希望于苏联能够提供支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于1959年6月单方面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当时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导弹、原子弹研制和试验要耗费国家巨大财力。国内一些同志认为国防尖端技术发展应放慢步伐,还有少数同志主张干脆停止发展尖端战略武器,只搞常规武器,多造一些飞机、坦克和大炮。国际上也有人认为,这对中国是“毁灭性的打击”,预言“中国20年也搞不成原子弹”。 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耗资巨大、成败未卜的原子弹研制项目是否下马,成了摆在中国最高领导层面前的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国家的国际地位考虑,中国领导人坚持顶住下马风,毅然决定大上国防尖端技术。1960年7月,毛泽东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1961年7月,主管该项工作的聂荣臻主张,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必须发展尖端武器。身为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是发展尖端技术的坚定支持者,在长期的外交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国防实力对外交的重要意义。针对苏联领导人诬蔑“中国人五个人穿一条裤子”的谬论,陈毅元帅表示,脱了裤子当掉,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为此,中央政治局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削减其他一些科研项目和常规武器生产的决定,用更多的财力、物力来保证独立自主地把导弹、原子弹这“两弹”研制出来。 考虑到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组织全国大协作”的建议。他认为,由于原子弹是多项现代科技成果的结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所有的研究工作,要由多单位或部门协作完成。因此,他建议由中央进行总的协调,并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原子弹的机构。该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和采纳。 在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国家在财政和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国防尖端技术科研工作倾斜,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在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我国自力更生发展了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不仅率先在尖端武器方面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还建立了一支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核力量。日本战略评论家古木久曾在《核战略》中评论说,中国的核力量使美国不再可能像50年代那样用核威胁迫使中国让步了。美国的迈克尔在《国家的命运》一书中也评论说,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遏制美苏对华战争冒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