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阎良飞机城已是盛夏炎炎,而机场上,比气温更高的是航空人燃烧的激情。每天,一架架现代化的战鹰呼啸着腾空而起,那声音使人震撼,更令人自豪。驾驶战机的就是被誉为蓝天第一团——空军某试飞团的试飞员们。就在前不久,该团被总政授予“全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去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空军级试飞专家任命大会在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隆重举行,试飞团原团长汤连刚等3名空军优秀试飞员被任命为我军首批空军级试飞专家。从王昂、滑俊、黄炳新等老一辈试飞英雄到新一代试飞专家,中国空军试飞员正在实现着“知识型、学者型、专家型”的崭新跨越。 航空报国 擎起共和国蓝天的脊梁 近半个世纪以来,空军试飞团和中国试飞事业一起发展壮大,走向成熟。他们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从只有一架老式飞机,从用脸盆给飞机加油,从短短的10分钟飞行开始,短短几十年间,他们放飞了国产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空中加受油机、涡扇发动机、涡喷发动机等几十种机型和航空发动机,攻克了空中对接技术、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技术、尾冲及眼镜机动、变稳机技术等多项世界公认的先进试飞技术,并完成了多种国产运输机的适航取证试飞,是他们擎起了共和国蓝天的脊梁。几十年来,中国空军试飞员也由最初的战士飞行员逐渐发展为大学生试飞员、双学士试飞员、硕士试飞员和国际试飞员。 在中国航空工业摸索起步阶段的十多年中,试飞团先后完成了歼八系列、歼七系列、歼六改、强五改、涡桨5、涡桨6等型号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试飞任务,并成功进行了歼六系列飞机火箭弹射座椅试验,歼七飞机带飞洲际导弹模型和失重飞行试验机的改装等试飞技术的开发。在经过摸索起步阶段后,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重点型号任务明显增多,期间中国航空科技人员和空军试飞员主要完成了两7两8(歼七、歼八和运七、运八),一机、一发、一弹(歼八全天候、涡喷6甲发动机、霹雳五乙)的定型试飞。经过试飞员和科研人员的顽强拼搏,歼七飞机和歼八飞机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装备人民空军,成为捍卫祖国神圣领空的主要力量。 从1984年开始,3种新机同时进行鉴定定型试飞,这不但在中国是首次,就是在西方航空发达国家也是罕见的,这3种飞机就是后来有名的歼七Ⅱ、歼教七和歼八Ⅲ型战机。试飞团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一起打响了中国航空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航空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1984年~1987年)历时3年。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试飞员仅处置“空中停车”这一重大险情,竟达160多次。我国惟一的少数民族试飞员李少飞,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量成功处置、“空中停车”数十次,被誉为“空中开车大王”;试飞员谢春阁,在歼七Ⅲ试飞时,起落架放不下来,在空中盘旋19圈后,大智大勇化险为夷……试飞员打赢了“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也成长锻炼了试飞员队伍。 1988年12月14日,由试飞英雄黄炳新驾驶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飞豹”战机,成功进行了首飞。此后,经过近十年的艰辛试飞,试飞团的试飞员们经历了数百次重大险情,两名试飞员在“飞豹”定型试飞中英勇牺牲,终于使“飞豹”作为一个机种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翻开了中国航空史上崭新的一页。在1998年珠海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飞豹”以长剑出鞘的磅礴气势冲天而起,震惊了世界。 勇挑重担 向世界高难试飞技术发起冲击 试飞是一项勇敢而光荣的事业,几代试飞员在现代试飞技术的探索中,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为己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志在蓝天、勇闯禁区的大无畏精神,为中国航空科技发展谱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几十年来,试飞员与科研人员携手攻关,突破了一系列重大试飞技术难关,空中战略对接工程;运七-200A“八大风险科目试飞”;三角翼战机尾旋试飞;民用飞机的失速试飞技术;以及现代战机强度、颤振、低空大表速、高空大M数试飞方法等试飞技术已跃上世界先进水平,具备了与航空大国抗衡的能力,也为中国航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未来战争的新特点,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研究空中对接技术,在一无技术资料,二无原准机,三无国外技术支援的条件下,试飞员开始了异常艰苦的试飞。 中国进行对接试飞的两种机型体型优美,为使它们成功对接,试飞员和科研人员经受了各种考验。几百次对接试验都失败了,有几次险些发生重大险情,科研人员和试飞员个个心中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试飞员们把所有空中对接不成功的录像都搬到办公室,边看边进行研究分析。经过“解剖麻雀”般地反复研究,大家终于有了眉目。在以后的试飞中,试飞员们彻底否定了外国专家为我们提供的数据,通过不断实践,终于成功完成了战略对接,实现了中国零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