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二战中的海上霸主地位就不必过多废话了。有网友指出航母的局限性,很不幸地引用了中途岛海战,挪威海战等若干事例。二战初期日本作为进攻一方,远征太平洋和美海军作战时取得战果几乎都是依靠其航母,偷袭珍珠港日本的主力是“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和“瑞鹤”6艘航母,任务就是出动舰载机攻击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军战列舰和航母,取得的战果就不用废话了。中途岛海战时日本的主力也是航母,日本人之所以在这一仗中惨败并不是因为它使用航母担当主力。相反正是依靠航母舰载机,日海军在海战初期痛歼了岛上的防守战机,轰炸了中途岛很多有价值的军事目标;美军在海战初期的攻击编队也被日军负责放手的0式击落——只可惜作为进攻一方,日军指挥南云中将在进攻中途岛陆上目标和攻击美军舰队之间产生了矛盾,让停在甲板上装满弹药燃油的战机成了美军的帮凶,在防空战机没升空的情况下导致了苍龙,赤诚,加贺被美军俯冲轰炸机击沉的下场;反之正是由于日军后期集中飞龙号上的兵力对约克城号全力发起进攻,才使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挽回了最后一丝颜面将其击沉 。 综观中途岛海战,日美双方投入的主要兵力都是航母,几乎都是谁先发现敌人率先发起进攻就能取得胜利。而日本的失败只是由于它同时要完成攻岛和反击美军舰队的任务导致南云在指挥上优柔寡断,在防空和攻击机都不逊于美军的情况下,由于防守美军进攻时战机无法起飞导致的,这只是战术上的失误而不能很弱智地向某些人那样怪究于“航母编队的战斗力过于集中于航母”——如果当时日本派出战列舰去打头阵,恐怕还没到射程就被美军在岛上的陆基攻击机击沉,更不说去用大炮去轰炸中途岛了。 在挪威海战与地中海海战中,英国海军的航母只是其舰队中很小的一部分力量。在挪威海战中,德英双方都依靠陆基飞机向对方发起进攻,从双方的伤亡数据:(德军共伤亡5700人,损失驱逐舰10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2艘、潜艇4艘;英法和挪威军队共伤亡5000余人。英国损失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7艘,法国损失驱逐1艘)就可看出,双方的打击效果也旗鼓相当,英国的光荣号只是整个战役里的一颗棋子,被击沉并不意味着航母在近海作战中无所作为,相反航母舰载机为整个舰队提供的更大防守区域是当时的高炮所不具备的。只是面对“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这两艘德海军精锐,一艘光荣号航母没有过多的反击能力,何况当时航母的优势并没有被大家所认识,直到之后的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20架老式“旗鱼”式双翼鱼雷轰炸机从“光辉”号航母上起飞,击沉毁了塔兰托港内的3艘意大利战列舰之后。航母的巨大价值才为各国海军所认识 。 1942年5月4日-8日发生的珊瑚海大海战则完全是一场航母对航母,由舰载机决胜负的全新型远距离海战。此战中,美国有2艘航母和122架飞机参加参战,日本有3艘航母和121架飞机参战。结果是美国1艘航母被击沉,另1艘爱伤,损失飞机架;日本1艘航母沉没,2艘受重创,损失飞机85架。而双方的舰队始终未互相见面,也未互射一炮。这一战改变了传统海战的面貌。在此后一系列太平洋海战中,美国在大部分海战中取得了胜利。可以说,美国正是借航母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海战的胜利。 之后的莱特湾海战,日海军的失败更不能成为阿2航母无用论的论据。由于日本在中途岛和珊瑚海大海中的失败,其只剩下一艘重航空母舰和三艘轻航空母舰,以及约一百—十六架舰载机和缺乏经验的飞行员。其任务本来就是担任诱饵,吸引美国舰队落入日军所剩下以大和武藏为手的战列舰编队的巨炮射程之内——而当日本战列舰群打鸭子一般轰击美军停在港湾里的舰队时,正是依靠美护航航母上舰栽机的拼死反抗,才让日本的计划没有得逞。 在2战末期的岛屿作战中,日本陆基飞机的自杀性攻击虽然给美国航母制造了相当大的损失。但在掩护登陆方面,航母舰载机的巨大效能是任何其它武器都不能类比的。如果没有护航战机的掩护,美军的登陆舰队在日本人疯狂发扑下根本不堪一击。 可以说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影响战争进程的最有效武器就是航母。日本人依靠航母在战争初期基本全歼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日本人的航母被美军消灭得所剩无几后,日本逐渐转向防御并最终在东南亚被美军全歼,可以说正是航母决定了整个太平洋战争。 到了现代,航母的价值并没有比2战减少反而其海上霸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80年代后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和海湾战争中,航空母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个笑话就是:每当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总统就会问国家安全顾问“我们最近的航母在哪里”——笑话归笑话,但其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航母作为一个国家前沿存在的象征,效能是任何其他武器所不能比拟的。一个航母就是一个巨大的移动作战平台,是防守与进攻最完美的统一体,依靠舰载机能为它提供700KM的防空半径,依靠水上水下反潜力量能提供超过300KM的反潜半径。护航的巡洋舰驱逐舰又能为它提供完美的抗饱和攻击能力。可以说航母是实现一个国家海权或者霸权最有效的武器 。 具体到我国来说,想要建立数支能和美国在公海争霸的航母舰队是不现实的。在当前台湾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第一岛链仍然是我国海军头上的一把枷锁。航母对南海来说有相当现实的意义,我国依靠驱逐舰并不能确保在南海的利益不被南海众藩国侵犯,驱逐舰的自持力和防空能力不足都是一大硬伤。面对南海国家拥有的SU27/30,MIG29,我国的海航战机即使有加油能力也并不占优。而我国虽然在南海地区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潜艇部队,但潜艇显示存在的作用并不突出,在应付岛屿争端上其作用体现不出来,而航母编队这一巨大的海上移动平台对任何国家都是一大震撼,南海国家并不敢冒着和中国全面对抗的危险而贸然攻击我国航母——它们也没那能耐 。 航母对于我国应付来自日本十九舰队的压力也有很大帮助,在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日本为了保护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有可能介入——至少其会牵制我国海上相当大的兵力。如果战时我们将航母部署到琉球一带,就能很有效地防止日本借口琉球问题介入台海冲突。在和平时期也会让日本对东海石油,钓鱼岛的非分想法有所收敛。在我国海军暂时处于日本下风的情况下,航母是改变这一状况最有效的武器。 弹射器,舰载战斗/预警机,与航母配套的侦察/通信卫星,动力都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但随着我国工业实力的增强,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航母工程对我国国防工业的带动性也是相当大的。相关的冶金,通信,造船,飞机制造,卫星技术都能在这一工程中得到进步 。 俺个人觉得发展一型法国戴高乐级那样的4-6万吨级的核动力常规起降航母比较符合当前我国国情。老毛子的库兹涅佐夫虽然不错,但苏联航母舰队的作战思想不太符合我国现状。冷战时期苏联没有能力大量建造和美国海军在公海对抗的航母舰队,所以其走的是突出反舰导弹超视距饱和打击能力这条路。光荣,基洛夫,基辅,库兹涅佐夫,奥斯卡上的SSN12/19就是最好体现,而苏联的航母舰载机只担任着舰队远程防空的任务。 就我国来说,要建立起前苏联那样完善的海洋监视卫星网络有相当大的难度,走依靠反舰导弹超视距饱和攻击能力和美国航母对抗很不现实。库兹涅佐夫的单舰作战能力不足,20多架SU33并不能确保在防空的同时拥有足够的反舰能力,滑跳方式不能起飞大型舰载预警机这一先天性不足更是我国所不能接受的——我们没有俄罗斯那样强大的卫星侦察网络,必须依靠舰载预警机,KA31这样的预警直升机也不是办法。所以我们不应该走滑跳起飞航母这条路。而法国戴高乐级那样的中型航母拥有40来架战机能为整个航母编队提供足够的反舰/防空/反潜综合作战能力,正是立足于南海,日本,掩护我国未来的海洋运输线所需要的。 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发展4-6万吨级中型航母的可能性很大,之前以民用的名义买来做研究的俄罗斯基辅,库兹涅佐夫都是中型航母。而在90年代中期我国拒绝西班牙提供的轻型航母计划也显示了我国发展大型航母的决心。更为关键的是,我国作为未来航母编队中一员的052B/C都没有过分地突出超视距反舰打击能力,这就意味着我国航母编队的反舰任务,将落到航母舰载机上。这样一来,依靠弹射起飞的可能性就更大——滑跳起飞只能轻载,装不了多少弹弹。事实上,把J10发展成阵风那样的舰载机就挺不错,但涉及到双发问题,难度还是挺大。 发展轻型护航航母突出垂直起降能力观点不可行。2战时期美英等国改装护航航母那是出于反潜和反敌舰队小规模骚扰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属于临时性的急救方案。根本不应该做为一国海军的发展方向。护航航母面对敌人的主力部队时,再多也是白搭,如果想依靠这样的舰队去和美帝硬拼,简直就是让人家当靶子练。而依靠垂直起降战机做主力在前苏联基辅级就证明是不可行的方法,战斗力和常规起降航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俄罗斯没将YAK141没投入现役而改用SU33就是很好的例子。要实现垂直起降对中国来说难度也相当大,涡扇技术都没吃透的中国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升力发动机技术就更不太现实。美国人搞垂直起降型JSF也不是要把它做主力舰载机,只是用它来替换海军陆战队的AV8B而已,俺还没听说过美国人有用它来替换F/A18E/F的想法。 按照中国当前的国力,着眼于解决日本,南海以及保护我国海上石油外贸运输线的需要建造一至三艘4-6万吨级的常规起降航母比较现实。待今后突破岛链封锁再建造重型航母于美国在公海争霸。 作者:阿道夫东特勒(cowboy1984) 日期:08-24 1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