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毛泽东和新华社的国际参考报道


日期:2008-04-08 09:53:07|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文汇报

  毛泽东说:“我之所以懂一点国际知识,靠的就是每天两本《参考资料》。”   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的三回不同评估,新华社的参考报道在其中起了作用是毫无疑问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最高领导层决定出兵援朝,但什么时候宣布中国人民志愿 军进入朝鲜呢?一直等到外国通讯社报道了在朝鲜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才正式宣布。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什么时候向世界宣布?一直等到外国通讯社报道瑞典地震台测出中国西北地区有震感,周恩来才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集会上正式宣布。这一天,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就守在收讯机旁看收到的外电,副社长朱穆之成了通讯员,负责传递有关信息。 这两个故事说的都是新闻宣布的时机,也算是一种小的具体的决策。这种靠单条信息决策的事例还有一些,但毕竟不是很多。 就决策形成的过程说,参考报道引起毛泽东的第一反应就是对国际形势作出评估。从新中国成立到毛泽东去世,我们知道毛泽东曾经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至少作出过三回不同评估。 第一回评估,大约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毛泽东认为全世界总体上是“东风压倒西风”,全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是美帝国主义,而“美帝国主义既是真老虎,也是纸老虎”。这个评估是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举行的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亲口讲的,后来又在中国留苏学生大会上讲过。为了支持这个论断,他当时如数家珍地举出10件国际大事作为根据。这10件大事是: 一、为了战胜希特勒德国和日本,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国民党向美国求救派兵援助,美国没敢答应;三、朝鲜战争,中国派出志愿军将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相持三年,双方才同意讲和,但美国不愿签字,又拖了一年,1953年中朝军队突破三八线,美国马上签了字;四、越南战争,法国被打败,开了日内瓦会议,把半个越南划归越南民主共和国;五、苏伊士运河事件,英法出兵进攻,苏联表态反对侵略后,英法缩回;六、叙利亚事件,美国计划入侵,苏联表示反对,又任命了一位元帅援助,美国没敢动手;七、苏联卫星上天,在科技方面占了优势,把美国抛在后面;八、英国退出亚洲、非洲;九、荷兰退出印尼;十、法国退出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在阿尔及利亚也没有办法。 第二回评估,大约是从1956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修正主义,接着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的“反华大合唱”。 第三回评估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毛泽东认为世界形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世界应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西欧、日本;第三世界是亚非拉其他国家。 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这三回评估,当然不是单单根据参考报道提供的信息作出来的,但是参考报道在其中起了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中共中央、毛泽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一些重大措施对策,更是和参考报道有直接关系了。 毛泽东解释说,炮击金门,这个举措是对美国实行“绞索政策”,不会引发战争 1958年8月23日的炮击金门,可以说是毛泽东为实现反美目的而调动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一个杰作。 当时,正值美国出兵黎巴嫩,阿拉伯世界告急。金门一打炮,美国舰队立刻从地中海调回印度洋,来加强太平洋第七舰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赶紧飞到台北商量怎样执行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政府并发出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声明;苏联领导人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派了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访问中国,探听虚实;西欧各国目瞪口呆,英国表示要进行调解;连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也给毛泽东写信询问该怎么办。一次小小的炮击金门,震动了世界,全球顿时紧张起来,被称为第二次“台海危机”。9月,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解释说,这个举措是对美国实行“绞索政策”,不会引发战争,是把美国“在台海套上绞索”,而且“套上了”。 从后来很多材料透露的信息看,炮击金门的决策是1958年夏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的,由军委总参制订解放金门、马祖的具体作战计划。一份材料说,当时制订了一个分三阶段的作战计划,实行了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因故”没有实行。另外一篇访问当时制订作战计划的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将军的文章说,这次作战一切行动听指挥,让打炮就打炮,让停止就停止,后来他也不知道作战计划应该怎样执行下去了。 原来,炮击金门后,美国虽派国务卿杜勒斯赶赴台北,和蒋介石集团商量对策,也调兵遣将,对中国的行动进行吓阻,但又同意和中国恢复在华沙的大使级谈判,在谈判中提出“停火”的要求,实现“金、马中立化”。蒋方担心中美会谈有损台湾利益,反对“金、马中立化”,只要求美国军事援助。而美国则要蒋方从金门、马祖撤军。在“固守金马”还是“划峡而治”的方针上,美蒋态度不同,杜勒斯和蒋方“外交部长”黄少谷发生了公开争吵,杜勒斯骂蒋“愚蠢,不明智”,蒋介石指杜勒斯声明“片面”。毛泽东从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中及时看到了这些情况,立即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改而采取利用美蒋矛盾,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先是暂停打炮七日,继而又是单日打炮、双日停止射击,任蒋军补充给养,而“美国军舰护航,不在此例”;声明又揭露美国“划峡而治”是为了“孤立台湾”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一再呼吁台湾当局看穿美帝阴谋,接受我方提出的和谈建议。 到了11月,这场“危机”总算是过去了。原来总参制订的“三阶段计划”没有实现,台湾当局也没有响应我方的“和谈”建议,美国提出的“划峡而治”方案也没有被蒋介石接受。在一场火力侦察和谈判接触下,世界局势只是紧张了一下,并没有发生世人担心的大战;美国军舰在中国警告下,没敢开进中国的领海;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却公开暴露了出来。紧接着,在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决议中,“反攻大陆”的口号被“三民主义先行、武力为后盾”和“建立复兴基地”取代了。这也算是他们向岛内外的一种表白。 西德总理和法国总统秘密会谈后,毛泽东批示:“请各同志注意看下面这些消息。世界局势将有变化。” 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谈,回国后在莫斯科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大谈访美结果和观感。10月,艾森豪威尔生日,赫鲁晓夫在他的贺电中说,访美使他相信艾森豪威尔有诚意解决两国间的问题,并建立永恒友好关系以利加强普遍和平。艾森豪威尔在复信中,也作了相似的表示。这些信息,当然吸引着毛泽东的眼球。 在战争问题上,在对待美帝国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对1958年炮击金门一事,中国领导人认为这是“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赫鲁晓夫在事发过程中虽然也发表了声明,警告美国以原子弹威胁中国将遭到苏联报复,显示了一次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为首的”威风,但心里总担心这件事会破坏他正在谋求的美苏缓和计划。 1959年12月底,新华社社长吴冷西把驻苏联、东欧的记者召回北京开会,布置记者注意采写“反修”参考报道,并嘱咐说这是“机密”,“不得外传”。当时,我是新华社驻(东)柏林的首席记者,也被召回参加这个只有几个人参加的会议。吴冷西没有说这次开会的根据。 最近读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以下简称《文稿》)后才知道,当年12月,毛泽东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国际形势的党的高层会议,其中心议题是讨论中苏关系,下决心“反修”。 在新华社内,我知道动员“反修”部署还有另外两件事:一件是吴冷西在全社时事报告会中公开讲了中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给新华社工作人员特别是编辑部人员“吹风”;另一件是1960年初主管参考报道的参编部又出版了一种新的参考报道刊物《兄弟国家和兄弟党报刊资料》(后改名为《国际共运参考资料》),每天一册。 《兄弟国家和兄弟党报刊资料》的出版,向毛泽东提供了大量“反修”需要了解的情况。从《文稿》中看到,毛泽东曾把这本刊物中刊登的一些材料批给有关人员研究,其中包括苏联的教育问题、波兰的农业合作社问题、东欧国家的政治思想工作状况、苏联和古巴在看待世界主要矛盾上的分歧、南斯拉夫道路出现的问题等等。 1960年上半年,“反修”在中国国内还是一桩机密的事。少数知道的人,大多也只认为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之争,但通过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的三篇文章,全世界包括中国人民看到了中苏两党在对待世界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到了年中,情势大变,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本,撤退驻中国的全部专家,两党意识形态分歧一下上升到国家关系的变化。但两国都没有把上述情况向外界透露,“反修”还只是一种“笔墨官司”,而且没有直接点名。 1960年夏季,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又从参考报道刊物中选出两组文章,作为参考文件分发给会议参加者。其中一组是选自《参考资料》中的三篇关于西德的阿登纳总理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秘密会谈的外国通讯社的报道和外国报纸的评论。毛泽东在印发这组材料时写了一条批语:“请各同志注意看下面这些消息。世界局势将有变化。请你们看一下,想一下,议一下。”另外一组是把《内部参考(增刊)》有一期上的几篇外电、外报文章全部作为会议参考文件印发给到会的人。毛泽东还作了批示:“要所有各同志,将《内部参考增刊》第×期10篇文章,全部精读一遍,对其中几篇最重要的,要读两遍。然后,各小组认真讨论一天。讨论时中央各部长都参加。” 对于参考报道还能在检验方针和执行效果方面发挥作用这件事上,我在工作岗位上还不知道,也没有听人说过,只是不久前在《文稿》中读到毛泽东写的批示,才体会出来的。(作者为新华社原参编部主任张辛民 来源:《党史博览》)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