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险出航 2007年6月,美国《海军时报》的记者曾问凯尔索:“‘吉米·卡特’号是否窃听过海底光缆?”凯尔索笑着回答说:“我无法阻止你那么想。” 凯尔索没敢直接否认记者的猜测。实际上,自出任“吉米·卡特”号潜艇艇长的那天起,窃听海底光缆,就已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卫星与微波通信,仍担负着全球90%的国际长途语音电话与数据的传输任务。美国设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地面侦听站,以及环地球绕行的间谍卫星,使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轻而易举地窃走想要的机密。然而,10余年后,挑战出现了——遍布世界各大洋的海底光缆,成了全球电话通信的主要途径。这一传输方式的改变,使美国国家安全局原来的侦听手段几乎全部报废,侦听员们很快全都“聋”了。 1989年年初,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秘密研究对策。5年后,一个既可用于水下作战,又能窃听海底光缆的“超级武器”——“吉米·卡特”号潜艇,横空出世。 美国海军前情报专家、五角大楼和国会前军事顾问诺曼·波拉瓦尔,曾勾勒出一幅凯尔索率众在水下窃取情报的画面:“潜水员们将光缆拽进工作舱内,再让专家在舱里精心干活。这往往需要花去一天或者更长时间,主要是因为对光缆下手很不容易——光缆的最外层是不锈钢做成的管子,第二层是防海水的塑料,再往里缠有两层钢丝。专家们得先剥开这三层‘外套’,才能将窃听器接在最里层的光纤上。然而,用玻璃做的光纤非常脆,一碰就断。一旦光纤发生断裂,凯尔索的行动就有可能被发现。” 那么,凯尔索所侦听的重点目标有哪些呢?美国情报专家透露,中美海底光缆系统,是其重点。这条光缆连接着亚洲和北美洲,是目前最重要的国际光缆之一,全长约3万公里,共有9个登录站,中国的登录站分别为上海崇明和广东汕头。此外,连接中国上海和日本宫崎的中日海底光缆系统,也是凯尔索眼中的“目标”。 凯尔索的“海底窃听事业”,也许是美国海军最具风险性的工作之一。其一,一条海底光缆,可容纳1亿部电话机同时通话,凯尔索无疑要时常面对大海捞针、一无所获的窘境;其二,侦听海底光缆的行动,往往是在深海进行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其三,“吉米·卡特”号潜艇的间谍活动一旦败露,必将引起法律乃至外交纠纷,到那时,凯尔索定将成为华盛顿决策层的“替罪羊”。 然而,凯尔索没有第二个选择。作为布什派到深海的一只“耳朵”,他只能冒着风险,不断出航。 布什的太空“耳朵”过滤5亿手机信号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王树军 除了地面侦听站和深海间谍潜艇,白宫旗下的情报机构,还在太空中放飞了大量的“耳朵”,不放过电波中的“中国声音”。 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的手机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了5.4亿户。用手机通话,早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用手机通话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即便是他们的闲聊,都有可能被美国在地球上方3.6万公里轨道上运行的间谍卫星记录下来。其中“有特殊价值”的字句,可能被分析、整理后送到布什的案头! 这并非耸人听闻。 负责侦听中国手机信号的,是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它的掌门人叫斯科特·F·拉奇。作为美国最绝密情报机构的“一把手”,拉奇掌管着美国多颗先进的间谍卫星,专门从事窃取世界各地无线电信号及各种微波通信信号的工作。而捕捉、截获中国人的手机通话内容,便是其工作重点之一。 拉奇的身世鲜为人知。外界只对他的“仕途”稍有了解——在踏入美国情报界之前,1979年毕业于中佛罗里达大学的拉奇,在电子光学和半导体行业干了整整7年。随后,他被中情局优厚的待遇所吸引,开始了长达22年的情报工作。2007年10月,经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与国家情报总监麦克·麦康内尔的双重批准,拉奇成为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主任。 华盛顿高层对于这个老牌特工的新任命,曾在美国社会引起不少关注。因为成立于1960年的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虽然名头不响,其权力却很大,“该机构发布的指示具有国家级权威”,美国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以及美国境内外其他情报机构都必须执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影响着整个美国情报界的活动。所以,拉奇一旦发言,布什就会认真听取和考虑。 拉奇也对自己能“荣任”这样一个权威情报机构的掌门人,感到无比得意。他曾炫耀说:“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对华情报工作也很出色。”1964年9月29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腊斯克突然宣布:“中国已经做好了试爆首枚原子弹的准备,不久即将举行试爆……”这一预告使西方社会大为震惊。果然,就在腊斯克发表此番讲话后半个多月,即当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原来,美国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与其国家侦察办公室间谍卫星窃取的情报不无关系——为了侦察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动用了6颗间谍卫星,不间断地刺探包括中国军政人员通话内容在内的各种情报,以窃取机密。 不过,拉奇若想再现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当年的“辉煌”,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了。 目前,拉奇掌管的间谍卫星主要包括两种:电子侦察卫星和成像卫星,其中前者可以对中国实施太空侦听。鉴于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强大实力”,美国情报史学者里切尔森曾声称:“只要(中国)把无线电通信信号发射到空中,我们就有办法弄到它。也许无法搞到所有的信号,但我们确实能过滤出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但负责具体工作的拉奇,却忧虑地说:“中国的通信保密技术不断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在提高,美国间谍卫星获取其情报的难度越来越大了。”此外,“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各部门“透支性”地使用国家侦察办公室,既让其搜集恐怖组织的情报,又让其死盯全球热点,使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不久前,拉奇就曾有气无力地对五角大楼官员抱怨说,他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 美国的对华情报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傅小强 情报刺探历来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表面平静的中美国际交往,其背后实际上正在进行着一场隐蔽的斗争——美对华情报战可谓无孔不入,无时不在。 情报系统提供的信息,影响着外交政策,美国政府急需通过情报来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做出有效的对华决策。然而,情报也是一种制约。一方面,关于中国的情报内容,影响着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另一方面,情报来源的局限性、选择性和倾向性,也制约着白宫了解中国的视野和角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与美国对立,中国自然成了美国情报工作的重点对象。其中,军事战略机密,是美对华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前,美国肆无忌惮地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对华情报工作,各种公开和挑衅性的手段无所不用,如冷战时期曾派U-2侦察机频繁入侵中国领空,进行军事侦察活动。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对华情报工作的公开和挑衅性有所收敛,但活动的密度和数量并未减少,反而更加不遗余力,只不过其方式变得更隐蔽和多样化。 苏联解体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认为,“中国是最令美国感到不安的国家”,“中国应该成为中央情报局日常工作的重点”。基于这种认识,不光是中央情报局,美国整个情报体系都日益重视并不断加强对华情报工作。因此,美国的对华情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各谍报机构通过种种方式,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活动,搜集从国家战略、军事实力,到经济发展、社会动态等方方面面的情报。 进入新世纪,美国对华情报侦察的特点,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一,秘密的情报搜集活动显著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美国先进的侦察技术与装备,它可在不引起中国警觉的情况下,实现既定侦察目的。其二,美国一方面改善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强调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方”,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强对华情报工作。美国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是由中国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和情报工作的性质决定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美国自以为是地称中国“发展方向不确定”,未来不知是敌是友。于是,它采用“两面下注”和“对冲”的办法,以防范中国成为有能力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毫无疑问,在冷战时期,苏联是美国的头号防范和情报工作对象;而现在,美国有像昔日对苏联那样对待中国的趋势。简言之,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和潜在战略价值,决定了美国要在战略上警惕和防范中国,从而把对华情报工作放在整个情报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小布什上台后,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指导”美国情报机构的对华间谍活动的。细观之,他似乎进一步调整和加强了对华情报工作。 首先,小布什十分重视情报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他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重新整合了情报力量,对华情报工作也得到整合和加强。据报道,美国情报部门的雇员超过15万人,每年所需开支多达300亿美元。在这些部门中,大都设有专门针对中国的机构。 其次,小布什政府不断完善对华情报工作体制。2002年7月,美国国会下设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出台的“第一份报告”,就劝告国会彻底完善对华情报搜集体制,并提出了多项建议,如要求在国际组织工作的美国人提供情报、鼓励美国人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等。随后几年,该委员会每年都在国会举行10次以上的听证会,提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的研究和评估报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能源、地区问题、军事等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推动和协调了美对华情报工作的开展。 第三,在对华情报工作上,小布什日益重视与盟国的协调和配合。美国对很多国家的情报都感兴趣,但对中国下的功夫格外大。在2007年举行的美日印澳“2+2”安全保障会议上,美日发表共同声明,确认双方将在导弹防御问题上共享情报。此前,美印在新德里举行了国防工作小组联合会议,双方交换了有关中国的军事情报。这些活动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围着中国转”。目前,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建起接触机制,交换大量有关中国的情报,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华情报连线”体制。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提升,美国将不断加大对华战略防范力度,对华情报工作将随之不断增强。今后,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各种人力渠道全方位获取有关中国的情报,将成为美国对华情报工作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