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伽利略计划见证欧盟雄心


日期:2008-04-28 09:00:42|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人民日报

  4月23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终部署方案,这标志着伽利略计划终于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欧美之间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竞争也由此进入新阶段。 全球卫星导航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开发的一项军民两用技术,在全球通信、定位、探矿、交通运输、救援、自主导航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 应用,在经济、军事、政治和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军事应用领域,该技术可以引导导弹或战斗机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指引战区内部队和装备的迅速调配,成为美国军事霸权地位的重要技术支柱。长期以来,美国垄断了该项技术,尽管该技术也向民用客户开放,但是美国军方可以随时屏蔽民用信号,给民用客户造成潜在安全难题。为了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同时也在利润可观的卫星导航市场上分一杯羹,欧盟早在2002年就正式批准了伽利略计划。 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建成后的伽利略系统覆盖面积更广,地面定位精确度更高,在民用领域比GPS更经济、更透明、更开放。伽利略计划不仅将极大地方便欧洲人的生活,还将为欧洲的工商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计,该系统将为欧盟创造15万个高科技工作岗位,每年经济收益可达100亿欧元,仅出售航空和航海接收终端一项就可在2020年前实现150亿欧元的利润。更重要的是,欧洲将从此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打破美国GPS的垄断地位,为建设欧洲独立防务创造条件,极大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 回顾伽利略计划的实施,可谓一波三折,内忧外患不断。究其原因,有技术方面,有财政方面,同时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对伽利略计划不断打压。 就内部原因而言,作为“欧洲工程”的伽利略计划在从政治雄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利益纷争的掣肘。早在计划启动之初,欧盟各国先是围绕分摊启动费用问题龃龉不断;接着又因为德国和意大利争当“领头人”而一度面临搁浅的危险;之后又由于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开发该计划的8家私营公司迟迟未能就开发阶段的利益分配达成内部妥协,工程进度一再延误。 内忧之外还有外患。美国为了保持卫星导航市场的巨额垄断利润,维护自身在军事高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一手主导太空秩序,对伽利略计划的实施百般刁难。经过美方多次施压,欧盟被迫作出重大让步,与美国在2004年达成协议,确保GPS和伽利略两个系统能够兼容,且GPS优先于伽利略系统。对于欧盟邀请中国、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国参与合作开发,美国更是横加干涉,直至公然威胁要攻击该卫星系统。 尽管面临诸多阻碍,欧洲人最终没有放弃伽利略计划。作为自空中客车之后欧盟国家共同合作开发的最大的科技项目,伽利略计划的成功关系着欧盟在国际高科技领域的地位,也成为欧盟走独立自强道路的象征。正如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所言,伽利略计划的成败关乎欧洲前途,是欧美之间“一场垄断和反垄断的斗争,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斗争”。随着伽利略计划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欧美之间的这场争夺必将在太空愈演愈烈。(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副研究员 扈大威)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