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亦立 编译 199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50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这标志着中国战略的重大转变。自从建军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采购、人员培训以及作战条令等,都是围绕国土防空展开。为了落实江泽民提出的攻势作战,中国空军需要实现战机装备的现代化,修改战略、战役和战术准则,并重新调整训练科目。近年来,中国军队为了发展其空中作战能力,正迅速走向现代化。 本文审视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力图揭示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实质。此外还推断,中国正在发展有限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为对周边邻国和美军在太平洋行动的威慑。中国无意贯彻战略空军的指导思想,而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即运用传统的战术平台来开展对中国周边的战略行动。本文首先检视导致中国进攻型空中作战发展停滞的历史因素,然后分析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发展和可能意图。最后,本文论证中国空中力量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能够采用什么方式抗衡中国的发展以维持亚洲的区域稳定。 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发展的历史 中国空军历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现代进攻型能力明显落后于其它世界强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建设原本不符合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上世纪60年代中苏分裂又导致苏联撤除其军事援助,使中国无法获取新技术和发展攻势空战思路,从而妨碍了中国战略空中力量的发展。 在80和90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战准则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抗衡技术上更先进的敌人,希望能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中得到指引。这种思想就是通过使用大量以低技术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用数量而不是人员素质和武器质量来战胜敌人。在这种战争中,军队以及准军事力量将和人民一道进行传统战和游击战,使敌军疲于应接,然后正规军实施各个击破,伺机攻击和消灭孤立的敌军小股部队。 在本质上,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跟人民战争格格不入。毛泽东的战争思想是基于本土防卫,中国空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的领空。从韩战期间成军以来,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人员培训目的就是执行空中优势任务,仅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战略能力的发展上。1951年11月,中国空军在第一次轰炸南韩情报设施过程中遭受重创之后,决定把用于轰炸南韩目标的轰炸机从常规行动中撤除。从那以后,中国将精力集中在发展空中优势上。 一个希望有效使用战略空中力量的国家需要技术先进的飞机,需要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预警系统,并要进行大量的飞行员训练,但这些都和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相悖。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用的是低技术武器,而不是诸如战略轰炸机这样的高技术系统。因此,毛泽东时代的空军获得的是韩战时期的“苏”式战术飞机,而没有发展用于远程攻势任务的现代武器系统。苏联向中国提供的飞机和训练等军事援助,在初期帮助刚刚组建的中国空军具备了战斗能力,但是中国对苏联的依赖限制了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和本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始于韩战,直到60年代的中苏交恶。这种物质援助的中断和苏联顾问的撤离,留给中国的是落伍的空军和有限的现代化资源。中国空军用中国仿制的飞机补充并且取代苏联提供的飞机。整个70年代,中国空军装备的飞机机种包括中国仿制的米格一17“壁画”(J一5)和米格一19“农夫”(歼6)截击机,以及图一16“獾”(轰一6)中程轰炸机。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轰一6在服役。 中国空军直到70年代才在研制攻势作战飞机方面取得重大进步。70年代初期,中国试图用英国制造的劳斯莱斯“斯贝”涡扇发动机研发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却因技术原因和资金困难而放弃。此后中国推出了另外一个计划,用“斯贝”涡扇发动机来为轰一6换装,但也由于资金问题而下马。虽然中国对其在50年代制造的轰一6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但是,中国空军在这段期间没有获得能够将空中力量投送到国土以外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此同时,美国研制出了B一52“同温层堡垒”、B一1“枪骑兵”和F一1ll“土豚”三种飞机,并对这些飞机进行了战略部署。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和中国对苏联军事援助的依赖,使中国注定要建立一支由落伍飞机组成的空军,而非一支能够执行攻势作战的现代化空军。 中国对进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获取新装备 在经过一段以发展国产飞机为主的有限项目时期后,中国空军加大了对国内和俄罗斯飞机的采购。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部分,是获得先进的攻击机、空中加油机、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飞机。具体地说,中国空军获得了先进的多功能战斗机,包括俄罗斯苏一27和苏一30战斗机、国产J_8和J一10歼击机、伊尔运输机,以及中国自己研制的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平台。这些种类不同的飞机为中国提供了空空和空地战术作战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远程轰炸机,中国无法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太平洋以外。 中国目前轰炸机部队的主力是120多架H一6中程轰炸机,此外还有Q一5强击机和JH一7歼轰机。轰一6是中国最大的轰炸机,载弹量2万磅,而美国B一52的载弹量为6万磅。轰一6作战半径也比B一52轰炸机要小得多,从而限制了轰一6在太平洋的行动。强一5和歼轰一7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更小,制约了这些飞机到达中国周边国家的能力。 中国空军装备现代化计划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获得空中加油平台。中国空军认为,延伸其战斗机群的飞行半径,对于执行超出中国周边地区的行动至关重要。中国空军机群主要由歼一8和歼一7战斗机组成,航程能达到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例如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但是如果没有空中加油,这些战机将无法游弋,也无法对敌机作战。由于海外前进基地太少,也限制了中国空军执行远程攻击的能力。美国能从遍布全球的战略空军基地发起行动,但是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在大陆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的空军基地。没有空中加油,中国就无法执行有效的攻击,更遑论充分保卫其所称的领空范围。 为了解决空中加油能力的需要,中国在90年代把几架轰一6改装成加油机,并在2005年从俄罗斯订购了8架伊尔一78空中加油机。虽然中国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军事行动环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怀疑。和美国空军585架的空中加油机群相比,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有的加油机数目仅为很小一部分。中国飞行员的空中加油经验也很有限。虽然中国早在大约20年前就获得了空中加油机,但是直到2005年才实现了海上空中加油。此外,由于中国战斗机大部分都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改善指挥和控制 要开展空中加油机、歼击机、战术战斗机以及各种空中平台协同作战,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只有通过整体和灵活的指挥和控制(C2)才能实现。目前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依靠的是过时的通讯系统,造成命令和指挥传达延误。发展中国自己的空中指挥和控制平台,诸如KJ一2000和KJ一200指挥、控制、情报、监视和侦察(CZlSR)空中预警机,使中国具备了执行空中C2及作战管理的能力,而空中预警机是中国空军改善指挥和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6月,中国空军某机坠毁,遇难者都是设计和测试空中预警机的技术骨干,中国的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计划遭受重大挫折。尽管如此,中国一直在继续开发用于实战的空中预警机技术。KJ一2000空中预警机最近可能已经交中国空军投入服役。 中国空军或可通过获取现代武器装备来实现技术提升,但要改变c2思想和做法则需要时间。从传统上看,中国军方没有授权给下级军官的做法,这种情形的结果是C2高度集中,总是由高级军官制定战术决策。因此,中国空军运用新的空中C2平台的意图还不明朗。典型的对比是,在大多数其它国家的C2ISR平台上,下级和中级军官是空战的管理者,而中国空军是由高级军官在指挥塔中指挥。为在进攻作战中有效地部署空中C2ISR技术,中国空军必须首先改变其指挥方式,授权给下级军官,而这可能是中国军事领导人所不愿做的。 加强训练 近年来,中国空军修改了训练计划,以此来改善人员素质,提高战斗力。中国空军制定了训练演习,让飞行员在各种复杂条件下执行实战飞行任务。此外,中国空军还针对台湾和美国的潜在冲突开展战术训练,让飞行员演练空空和空地战术,以此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在(最近刚增加的)进攻型训练中,中国以苏一27和歼一8模拟台湾“幻影”2000和F一16战斗机的战术。 中国还增加了联合与协同训练,以提高和外国军队在海外联合行动的能力。中国2002年的协调联合行动计划中加大了中国空军的联合训练。未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包括更多的联合行动,也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其它组成部分主要是海军航空兵,将协助中国空军执行攻势作战。中俄2005年军事演习强调了中国空军的精准攻击能力,动用了空中加油机、轰炸机、战术飞机和空降部队。2006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军方举行的一次演习展示了中国的远程空运能力。这两次演习都显示了中国努力改善进攻能力的企图,同时也暴露了现有能力对中国影响周边国家的局限性。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 虽然进攻型空中力量既可以是战术的也可以是战略的,美国政府把中国追求进攻型空中力量看作是具有战略意图。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将使中国空军具备战略能力。但是,中国现有的飞机采购和研发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空军中大多数由俄罗斯和中国自己制造的新飞机,都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二者均具战术行动的特点。即使在C2飞机和加油机的支援下,中国空军短程战术飞机要想航行到中国周边以外的地方也将困难重重。2005年,俄罗斯提出有意向中国出售图一22和图一95远程轰炸机,亦即中国曾在90年代中期希望购买的两款飞机。中国至今没有购买。中国中意短程飞机而非战略轰炸机的决策显示,中国意图将现有空中力量的投送能力限制在太平洋范围。 中国采购多功能战斗机和预警飞机,以及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事实,迫使外界猜测中国军方领导人如何界定进攻型空中力量。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将战术平台与战术及战略指导思想结合而成,亦即形成本文所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这一指导思想是用战术上的多功能战斗机来攻击传统的战略目标,包括C2系统、工业设施和首脑藏身之所。此外,它们还执行战术任务,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优势作战。 中国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质表明,中国把其面临的潜在威胁局限于周边国家,目前并不谋求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该地区之外。虽然性质如此,中国将会继续空军的现代化,假以时日,势将发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军。 美国的反应 尽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空军进攻型军力的发展仍然对区域的稳定构成威胁。中国将其军事力量投送到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能力,危及着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在太平洋维持军事主导力量,但是最近中国军力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即使中国承诺和平崛起。采购歼一10和苏一27战斗机可能会使中国空军成为美国和其它亚太国家的一个区域性的、技术方面的对等竞争者。中国的军事化可能导致诸如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发展更具进攻型的军事姿态,日本和韩国最近表达了对中国军力提升缺乏透明性的关切。中国可能通过增加其军事能力来加以回应,从而出现螺旋式的军事竞赛,最终可能导致外交关系紧张或者军事对峙。中国空军还可能将战力投送到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依赖这些国家的供应。中国空军对这些国家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可能绷紧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两个国家都希望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加强影响。 限制军事技术转让 中国十分依赖外国来实现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努力从俄罗斯、以色列、法国和德国寻求军事优势技术。中国空军这种依赖外国供应的发展途径,使美国可通过鼓励或者惩罚措施来影响许多向中国提供武器的供应商。从法律上讲,美国能禁止包含美国技术的武器系统的转移。但是近年来,美国甚至已经阻止了并不包含美国部件的先进军事硬件对中国的销售。为了制约中国进攻型能力的发展,美国必须持续向欧盟施压,维持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此外,美国应该敦促欧盟国家把能够向中国出口的技术指导政策标准化。凡遵守这些指导政策的国家,凡停止向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让的国家,应当获得鼓励,如军事援助,以及参与美国领导的联合武器开发项目的资格,如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那些选择继续向中国出售先进军事硬件的国家,则应面临类似2004年以色列受到的限制。 开展有限接触 为了阻延中国空军发展进攻型军力,美国必须采取军事威慑和禁运及与中国军方有限合作同时并举的策略。一些美国人担心,与中国武装力量进行合作性的接触,会让中国人学到作战思想和策略,从而提高他们对美交战的能力。虽然这种忧虑有其合理之处,但交往能促进军事方面的更大透明性,改善美中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建立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减少美国和中国军队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美军与中国的近期交往中尤以美中海军之间的接触为主。美国海军成功主导了最近中美接触的努力,其原因在于,从传统上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总由海军上将担任,而且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有相当一部分由海军承担。发展美中海军之间的关系虽然重要,但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过程中,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是中国并重优先的考虑。鉴于中国强调加强空军,在与中国军方的接触中,美国空军应发挥与海军同等的作用。美中空军之间的互动,应当避免暴露美军在军力投送、C3ISR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空军应当把重点放在专业交流和发展促进美中对区域人道及安全问题做出协同反应的能力方面。 做好军事准备 中国公开谋求避免使用进攻型军事力量,但出奇制胜始终是中国作战思维中的一根支柱。因此,美国军方必须时刻准备对中国采取的任何进攻型行动做出反应。美国空军目前向中国东南方向1800英里以外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了B—1、B-2和B一52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以及在日本、韩国和夏威夷的其它美军轰炸机是对中国进攻型行动的强有力威慑。△ (选摘《空天力量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