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海军江凯及改型护卫舰建造发展述评


日期:2008-04-30 21:02:08|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舰载武器

“江凯”级护卫舰的设计、建造时间与“旅洋”级驱逐舰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很多设计思想和理念上也基本相同或相近。“江凯”级在舰体设计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大量隐身技术的应用,对整体隐身性能的考虑比“旅洋”级驱逐舰更多,因此其实际效果也更为理想。在“江凯”级的舰体设计上可以明显看到受到了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的影响,舰体采用了流行的长首楼甲板、方尾舰型,一条等长于全舰的弧形折线将舰体与上层建筑一分为二,舰体外表光滑整洁,上层建筑低矮,尺寸较小:侧壁采用了内倾设计,主、后桅及烟囱也采用低雷达反射截面的多面体设计,以前外露在舰体表面的救生艇及反潜鱼雷发射管也都被布置在舰体内部,并用金属蔽帘遮盖。烟囱内部使用了降温、喷淋装置,大幅度降低了红外辐射强度;舰首前倾很大,上面还加有防浪板,可防止前甲板被海浪淹湿并有效遮挡锚机、系揽桩等容易造成雷达反射的物体。宽大的舰体外飘明显,横向剖面为深V型,长宽比更小(只有8.4),因此具备了更强的稳定性和耐波性,比“江卫”级更适合在中远海及高海况条件下航行及作战。为了提高舰内空间和续航力,“江凯”级的满载排水量也由“江卫”级的2200~E增加到3500吨。随着吨位的大幅增加,舰内空间不仅可以用来安装更多的武器及电子设备,同时可以装载更多的燃油及补给品,改善舰员的居住、工作环境,从而保证了更大的自持力和续航力,这不仅符合2l世纪世界护卫舰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满足了中国海军对新型护卫舰整体技术性能大幅跨越的基本要求。 “江凯”级的动力装置仍然沿用了“江卫”级的全柴动力,但性能更好,不仅输出功率有所增加,而且机体重量更轻,体积更为紧凑,噪声更低,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可维护性更强。但对于“江凯”级3500吨的排水量来说,该动力装置的输出功率仍然偏小,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5~26节,明显低于国外大中型护卫舰。在续航力方面,“江凯”级表现较为理想,18节时可达到4()00海里,降到16节时则可增加到5500海里,都比“江卫”级有了很大提高,与更大的“旅洋”级驱逐舰相比差距也不十分明显。 在舰载武器的配置上,“江凯”级没有像“旅洋”级驱逐舰那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舰首一座新型100毫米单管舰炮及4座新型近防武器系统外,“海红旗”一7舰空导弹、“鹰击”83反舰导弹基本上与“江卫”级没有本质的区别,防空、反舰能力基本相当。但是4座新型近防武器系统换下了4座老式76A双管37毫米舰炮后,该级舰的近程对空防御火力有了较大增强。不过,与“旅洋”级驱逐舰上所装备的多管新型近防武器系统相比,其对低空掠海反舰导弹的拦截能力并不强。 由于舰体平台性能得到提高, “江凯”级采用了与“旅洋”级相同的反潜武器配置(很可能还装备了先进拖曳式线阵列声呐),彻底解决了“江卫”级在反潜武器配置上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由于反潜武器技术性能的提高,对潜防御层次更为合理,整体搜、攻潜能力大为提高,对于改善中国海军水面反潜力量长期薄弱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凯”级主要的雷达设备同样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江卫”级上装备的363型对空、对海雷达,344、345、347G型火控雷达都被保留下来,唯一的变化就是在后桅增加了一部用于近防武器系统的对空、对海快扫雷达,用来支持其进行防空、反导作战。此外,舰上的作战指挥系统、电子战系统、通信、导航、数据链系统等基本上与“旅洋”级相同或相近,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满足21世纪海上作战环境的要求。 从“江凯”级出现的时间和担负的作战使命看,应该是一型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多用途水面舰艇。虽然出于建造成本的考虑,该级舰在主要作战性能及武器系统的配置方面要比“旅洋”级驱逐舰有一定降低,但要比“江卫”级具有更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实际上,“江凯”级建成后,除了隐身性能和反潜能力外,其它技战术性能与人们的想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江卫”级相比在作战性能上并没有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特别是对于一级要面对2l世纪空中威胁的现代多用途护卫舰,只依靠性能有限的“海红旗”7舰空导弹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这一性能与国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多用途护卫舰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人们更多地认为“江凯”级应是中国第一种专用反潜舰,而非多用途护卫舰,这一点可能最符合实际解释。 尽管在总体性能上“江凯”的提升较为有限,但其建造成本却明显高于“江卫”级护卫舰,以致不少人发出研制建造这样一种性能提高有限的新型护卫舰是否有必要的疑问。有鉴于此,人们对“旅洋”级驱逐舰的关注程度要明显高于“江凯”级护卫舰,而将后者视为一种完全定位于“低端”(相对于“旅洋”级而言)、功能有限的中型护卫舰,并且很可能会成为替换中国海军中仍大量服役的“江湖”级护卫舰的最佳舰种。 “江凯”级护卫舰首舰一共建造了2艘,并在2004年进入了中国海军服役。随后人们关注的就是其后续舰的生产数量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能否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老式“江湖”级替换下来。接下来出现的“江凯”级后续舰却令所有人感到非常意外,因为2005年开始建造的“江凯”级后续舰除了舰体平台及总体布局上没有多大变化外,舰载武器及雷达电子设备方面却进行了全面升级,这使其与最早建造的2艘“江凯”级不可同日而语。 从外观上看,“江凯”级改型与“江凯”级的差别并不大,但改型舰的舰载武器和新型雷达电子设备的种类、性能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满载排水量又进一步增加到接近4000吨,已达到世界中型护卫舰的水平。舰上动力装置的类型和输出功率都没有变化,这直接导致其最高航速较“江凯”级又有所下降,估计只能达到25节上下,但对续航力的影响并不大。 “江凯”级改型在原型基础上以提高区域防空和近程反导能力为切入点,所有雷达电子设备和防空武器的选择都是围绕这两点进行的。其中区域防空由全新的具有垂直发射能力的中程舰空导弹担负,而近程反导则选择了性能更好的多管近防武器系统。 “江凯”级改型舰首布置4座8单元垂直发射装置,一共备弹32枚,外形上与美国的MK4l垂直发射装置非常相似。很多消息认为舰上的中程区域防空导弹是国产新型“红旗16”中程导弹的海用型,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在40千米左右,具有先进的控制和引导技术,对低空、超低空和掠海目标都具有较强的拦截能力,同时在配置多部火控雷达的条件下具备全向、多目标攻击能力。大部分观点认为其性能虽比美国的“改进型海麻雀”(ESSM)和法国的“紫菀”一15有一些差距,但比中国引进的sA—N一7/12要好得多,特别是导弹的机动性和对低空掠海目标的拦截能力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江凯”级近程反导防御使用的是4座多管30毫米舰炮,除性能上存在一些问题外,4座舰炮只配备了1座火控雷达,使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火力通道不足的缺点,导致4座舰炮不能同时对多个来袭目标进行射击。而“江凯”级改型舰在换装近防武器系统后,可以有效地对舰体两侧来袭目标进行拦截,同时其射击模块上具备独立的跟踪雷达和光电跟踪仪,独立作战能力强,而且其拦截目标的数量不受舰上火力通道的限制,整体抗饱和打击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江凯”级改型在舰首用一座新型单管76毫米舰炮替换了“江凯”所使用的单管100毫米舰炮,这种变化也使人们非常疑惑。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从“江凯”改型舰所担负的主要使命和功能上考虑的。这种单管76毫米舰炮无论在重量、体积、射速方面都比单100毫米舰炮更具优势,而自动化程度、可靠性、灵活性却基本相当。虽然口径有所减小,导致弹丸装药减少,打击威力有所下降,但其最大射速可达130发/分,而单100毫米舰炮只有85发/分,在相同时间内发射的弹药总量并不比单100毫米舰炮少。同时,单76毫米舰炮在对空射击时也更为灵活,效果也更为理想。而随着现代反舰导弹的大量应用,水面舰艇利用大口径舰炮进行对决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对于排水量只有4000吨上下的“江凯”改型来说,使用大口径舰炮的意义并不大,其实际作战效能反而没有单管76毫米舰炮更具优势。 “江凯”级改型装备的雷达电子设备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更换,主桅上出现了一部与“旅洋”级驱逐舰上使用的俄制MP一710型“顶板”三坐标雷达非常相似的新型对空雷达,但两者的天线设计存在明显不同,“江凯”级改型上装备的天线尺寸更大一些,而且波束发射单元也更多一些。多方面信息表明,这种雷达应是一种国产新型雷达,作用和功能应与MP一710型“顶板”基本相同,但其探测、跟踪距离、抗干扰能力、多目标跟踪能力、目标定位精度及目标处理能力等性能要更好一些,因此其对空探测、警戒能力要较装备俄制雷达的“旅洋”级驱逐舰更强一些。此外,舰上增加了一部342改型火控雷达控制单76毫米舰炮,前后4座类似MR一90“前罩”的照射雷达则可为“红旗16”舰空导弹提供4个对空火力通道,使“江凯”级改型具备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舰载火控雷达外形上看与“现代”级和“旅洋”上的俄制雷达有所差别,因此与新型三坐标雷达一样,这种火控雷达可能也是国内生产的。在电子战设备方面,“江凯”级改型有了进一步加强,增加了一些新型设备,诸如红外预警系统、高精度电子波束侦察、定位系统、激光照射早期预警系统等,其信息对抗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江凯”改型舰上的作战指挥系统采用了与“旅洋”级驱逐舰上类似的产品,指挥、控制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可满足舰载武器和大量雷达电子设备更换后剧增的数据处理、武器控制、指挥的要求。 “江凯”级改型在更换了舰载武器和雷达电子设备后,已具备了较强的区域防空和反潜能力,加上其原有不弱的反舰能力,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多用途护卫舰。中国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定购了4艘,证明海军对“江凯”级改型的性能是非常满意的。其建造成本较“江凯”级原型有了一定增加,但与其作战性能的提高相比,这点代价的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江凯”级改型的各方面性能都已表现出很高的技术水平,其反舰、反潜能力基本上处于世界中上水平,而防空能力要明显强于其它非“宙斯盾”护卫舰,而在多目标、全向攻击能力上优势更为明显一些。即使与同时期建造的“旅洋”级驱逐舰相比,其各方面性能也没有明显差距。在中国海军十分关注的区域防空能力上,虽然“旅洋”级驱逐舰装备的舰空导弹数量要多于“江凯”级改型,而且也具备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但前后布置的2座单臂发射装置无法实现全空域、全方向对空防御的能力,这样其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能力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旅洋”级驱逐舰的舰体尺寸比“江凯”级改型大20%,排水量多2000多吨,舰员也多出近25%,可以说除了在最高航速和续航能力上“旅洋”级驱逐舰具有一定优势外,其它方面并不具有影响战斗力的性能差距。因此,面对中国“江凯”级改型护卫舰技战术水平巨大提升的情况,人们开始考虑“旅洋”级驱逐舰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既然在整体作战性能上“江凯”级改型并不弱于“旅洋”级驱逐舰,且建造费用又是前者的2/3,那么使用高性价比的“江凯”级改型取代“旅洋”级驱逐舰既不会影响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还可节省大量海军经费,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实际上,“江凯”级改型体现出的较为理想的综合技战术性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为什么10年前的“江卫”级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而“江凯”级改型却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批量建造,这其中主要是中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并快速进行吸收、消化的结果,短时间内使中国在舰载武器、雷达电子设备等主要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也是“江凯”级改型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投入批量建造的根本保证。而早于“江凯”级改型建造的“旅洋”级驱逐舰更多地担负着众多引进技术的测试、鉴定工作,从舰上装备的大量俄制装备以及只建造了2艘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它仍不是中国海军认可的多用途驱逐舰,其作用和地位与15年前中国海军建造“旅沪”级驱逐舰是一样的,更多的是中国海军多用途驱逐舰发展过程中的一块“探路石”。而如果没有“旅洋”级驱逐舰在相关引进技术国产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很可能“江凯”级改型也不会达到今天这种突飞猛进的程度。 至于认为“江凯”级改型可以替代“旅洋”级驱逐舰的观点,本质上就是错误的。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海军来说,大吨位多用途驱逐舰仍是不可缺少的主战装备,无论中国海军护卫舰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无法与大吨位多用途驱逐舰相提并论。至少在中国海军中,护卫舰永远是一种成本较低、适合批量建造的中型水面作战舰艇。此前中国研制“旅大”级和“江湖”级驱、护舰及后来研制“旅沪”级和“江卫”级所体现出的“护强驱弱”的局面只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不正常现象(目前的“旅洋”级驱逐舰和“江凯”级改型仍然没有走出这个怪圈),这实际上是由于中国海军对多用途驱逐舰的战技性能要求更高、所要突破的技术更多、更复杂所造成的,成本方面的考虑已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高成本与高性能是成正比的,这一点在各国海军装备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深刻。 多用途驱逐舰无论在平台性能、动力装置、所使用的武器性能、雷达电子设备的技术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方面都要明显比护卫舰高出一个档次。设想一下,如果将“江凯”级改型上的新型雷达、垂直发射装置、中程舰空导弹用于对“旅洋”驱逐舰的改装,那么其技战术性能将会比现在的“江凯”级改型更好。除舰体平台性能具有明显优势外,“旅洋”级舰上可以安装更多的发射单元,甚至舰尾可以改装成双机库,总体作战能力将远远超过“江凯”级改型。但要想在护卫舰上实现大型驱逐舰的所有技战术性能却没有多少可能性,这一点从国外多用途驱护舰的发展也可以明显看出。如西班牙的“巴赞”级护卫舰、德国“萨克森”级护卫舰、荷兰“七省”级护卫舰等都是目前技术水平最高的多用途护卫舰,舰上都装备有先进的防空系统和现代化的反潜、反舰装备,它们的排水量也都增至6000吨左右,比许多驱逐舰的吨位还大,然而这些舰上装备的雷达性能和武器数量与装备有“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的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更是由于受到吨位的限制,只能装备简化版的AN/SPY一1F“宙斯盾”系统,整体性能更无法与“伯克”级驱逐舰相提并论。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现代多用途驱逐舰对性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中国海军担负的高强度作战任务及考虑未来中国海军建立航母编队来看,类似于美国“伯克”级驱逐舰这样的高性能多用途驱逐舰才是中国海军的急需。而这又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期间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还需要国内工业、船舶、雷达、电子、武器等方面研制能力的极大提升。唯有如此,中国海军的整体装备水平和中远程作战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自舰载武器2008 04期 < 浅论中国多用途驱护舰的发展>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