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梦断蓝天东风113:夭折的中国先进战斗机[中]


日期:2008-06-02 15:53:58|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岁月人生论坛

 飞机设密封增压式单人座舱。座舱舱压可调。舱内装弹射救生座椅和超音速弹射防护装置,保证在高度70米以上,飞机速度400千米/小时以上时安全弹射救生。 机上仪表除普通歼击机仪表外,有较先进的高度速度中心仪, 自动驾驶仪,自动导引系统,无线电导航设备,机载空中截击雷达使用高度范围是1900—25000米,对大轰炸机探测距离为23千米,跟踪距离17.3千米;对歼击机探测距离为Il千米,跟踪距离为8.6千米。机上装初级的计算机。 飞机上的武器系统由空空导弹、机炮、活动炮架、电子计算机组成。两枚空空导弹可以全向攻击,最大发射距离大于l0千米,最小发射距离不大于6千米,弹重150千克,长2.5米。一门30毫米口径六管炮,射速8000发/分钟。 飞机的翼展为9.62米,机长19.507米,机高5.048米。飞机正常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4740千克,最大外挂重量2700千克。飞机的性能,最大平飞速度M2.5,升限19300米,用助推火箭为23400米。航程1430千米。 那么,东风113所针对的美国战机F-105、F-104性能如何呢? F-105是单座超声速战斗轰炸机,其主要任务是实施战术核攻击,也可外挂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具有一定的对空作战能力。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受冷战思维的左右,美国的战略思想是立足于打核战争,所以强调其战术空军要具备战术核轰炸的能力,F-105就是在这种主导思想下设计的一种以执行战术核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为此在F-105机身下装了一小型弹舱。在弹舱内装一枚小型战术核弹时,可实施超声速入侵,执行战术核轰炸任务。 1951年美国共和飞机公司开始考虑F-105的设计方案。1964年美国空军与该公司签订研制合同。原型机YF-105A于1955年10月首次试飞。YF-105A装的是推力较小的J57-P-25发动机,最大设计速度M1.5。后来共和公司采用推力更大的J75-P-3发动机,使F—105的速度一跃而提高到M2.0。改装J75发动机的型号称为F-105B,1956年5月首次试飞。并于1958年5月开始装备部队。此后又不断进行改进,生产了D、F、G等型别,1966年停产。 F-105D的技术数据:翼展10.65米,机长19.58米,机高5.99米,空重12,474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834千克。最大平飞速度M2.0,实用升限15,850米,作战半径386-1460千米,航程2100千米。 F-104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单发多用途轻型战斗机。1954年2月7日原型机首飞,1958年交付使用。该机与法国的“幻影”Ⅲ、苏联的米格-21齐名,属同一档次战斗机。有A(单座截击型)、B(双座教练型)、C(单座战斗轰炸型)、D(C型的双座教练型)、G(单座多用途型)、RF-104G(单座侦察型)、TF-104G(双座教练型)等多种型别,共生产2536架。 以F-104G为例,机上装1台J79-P-11A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70.2千牛。配备为1门20毫米口径M-61A1六管航炮;机身下1个挂架,可挂1颗907千克炸弹;4个翼下挂架,可选挂2枚AIM-7“麻雀”和2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或2枚AGM-12“小斗犬”空地导弹,或火箭弹及炸弹等;如果任务需要也可以挂1颗907千克核炸弹;最大载弹量2177千克。翼展6.68米,机长16.69米,机高4.11米,最大起飞重量13054千克,最大速度M2.2,实用升限17680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作战半径1200千米,转场航程3510千米。 由此看来,东风113的设计指标要比F-105、F-104高出一大截! 东风113这样技术先进、全面超越美苏的战机我国能设计制造出来吗?其实在哈军工的教师中间也是有争论的。有的老教授认为,设计这种新飞机,需要研制新发动机、空空导弹、航空机炮、雷达、自动驾驶仪等,需要过“热障”的新材料,需要大口径的超声速风洞等大型试验设备,这些我国都没有,而且短期内也难以解决。这种意见本来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可惜太弱小了。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近乎“疯狂”的年代,多数意见认为,只要组织全院和全国大协作,上述问题都能解决。哈军工竟然提出:东风113要在1959年10月1日前研制出来,向建国10周年献礼。 在“大跃进”的氛围中,许多中央首长听说哈军工要搞“双二五”战机,也表示了支持。1958年9月1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在学院视察时,表示支持新机设计工作,并指示不要苏联顾问参加,严格保密。1958年9月16日,邓小平到学院视察,得知哈军工要搞新战机,很高兴,并予以鼓励。小平同志说,从仿制转向自已设计,与其晚走不如早走,不要怕失败。通过试制,可以带动工业部门跃进,你们出了题,就好做文章了。随同小平视察的一机部长赵尔陆,本来是有看法的,但迫于形势,表示要召集航空工业部门有关人员在哈军工开现场会。 东风107与东风113的同台竞争 在“大跃进”年代,同时出台了两个自主设计的先进歼击机的项目是不同寻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而且出台这两个项目的单位,一个中国航空工业的“国家队”(沈阳飞机厂及飞机设计室),受到航空工业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及航空工业局)及其领导人(赵尔陆与王西萍)的支持;一个军委系统最高学府(哈军工),受到国防科委持别是中央领导与中央军委领导的肯定与支持。 同台戏的序幕是在1958年9月中下旬,邓小平视察哈军工两天后,赵尔陆在哈军工召开的现场会上拉开的。 >958年8月,东风107草图设计基本完成。赵尔陆了解到哈军工东风113的情况后,遂带领航空工业局长王西萍、副局长油江、徐吕裕、李兆翔、沈阳飞机厂厂长牛荫冠、总工程师高方启、飞机设计室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现场会。进行参观学习。 在现场会上,哈军工就东风113的设计方案做了详细介绍,与会同志进行了讨论。最后,赵尔陆在讲话中说:学院敢想敢干的精神是好的,但现实主义少了一点,浪漫主义多了一点。并且说,我们要树立对立面。哈军工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刘居英插话说,百家争鸣吧!赵尔陆说,不要怕唱对台戏。王西萍也插话说,敢想敢干精神是好的,但浪漫主义多了,现实主义少了,生产一架飞机是不容易的,现在光有一个方案还很不够。 从赵尔陆部长的讲话来看,他对“双二五”东风113战机的??多了一点”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这也为他后来在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上遭到批判埋下了伏笔。 在这次会上他还提出了竞争,“唱对台戏”的思想,这也是需要勇气的。后来他对这一思想又做了进一步发挥。 1958年9月,赵尔陆自带领航空工业有关领导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东风113高空高速歼击机的设计方案后,立即到沈阳召集沈阳飞机设计室、发动机设计室设计人员座谈,号召“苦干三年,突破航空技术尖端,登上航空领域高峰”,以此作为两个设计室的奋斗目标。他说:“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已有五六年的基础,现在应该站起来了,不能再依赖外国,依赖苏联,要独立创造性的发展。他还说:研究设计工作在现阶段,我主张百花齐放。有人主张统一组织,这个意见在目前不适当。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干部少,百花齐放,干部生长要快一些,谁也不愿落后,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互相取长补短,进行共产主义竞赛,有百利而无一弊”。他还说:“在看运5飞机表演时,武光曾对我说北航也快要出飞机了。我当时对王西萍局长说,北京航院把航空工业局甩得越远越好。这一压,你们就马上采取了措施。7月26日歼教1就上了天。不然,恐怕现在也上不了天。军事工程学院也是对立面(指东风113)。这次要你们去参观,又把你们压了一下。哈尔滨飞机厂也是你们的对立面。他们参观军事工程学院后,不几天就把无线电设计组搞起来了。总之,对立面多比少好,有比无好,不要象“狗不理”包子,独此一家,愿吃者请坐,不愿者滚蛋。共产主义竞赛,要明争不要暗斗……。两台一万二千吨水压机就是这样:‘南有沈鸿,北有刘鼎’。互相支持,明年都要竞先搞出来了”。 同台竞争的重头戏是中央军委组织的飞机方案审查。 1958年9月,中央军委电令哈军工带东风113图纸到北京审查。 9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东风113方案预审会。参加者有:一机部有关局、厂,冶金部,基建部,空军有关部门,国防部五院长钱学森、副院长王铮等,分飞机、发动机、无线电、兵器4个组进行审查,审查组组长是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异议,但最后的结论还是同意哈军工的方案。 10月4-5日,中央军委召开东风113方案审查会议,彭德怀、聂荣臻两位元帅、黄克诚、陈赓两位大将出席。赵尔陆、钱学森、王铮、王鹤寿(重工业部部长)、孙俊人(一机部副部长)、安东、叶正大(飞机设计室副主任),哈军工戴其萼、杨庆雄、郭庾荫、陈明荫、孙仲康参加了会议。 彭德怀元帅在会上说,今天请大来,议论一下2.5(即东风113)设计方案行不行?我们走自己的路,全国大协作,要迎头赶上,不能再仿制下去了。预审小组汇报预审情况后,一机部部长赵尔陆发言说,我们一机部还有个方案。接着叶正大说:军工2.5方案好,我们也有个1.8(东风107)方案,建议两家方案同时搞,百花齐放。会议出现了是按一家,还是按两家方案搞的争论。这时,彭德怀、聂荣臻因有活动退席,陈赓大将因心脏病也退席,由黄克诚大将继续主持会议。空军的同志说:我们是使用单位,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我们只要一个,要性能好的,就是要两个2.5的。王鹤寿、钱学森、孙俊人、王诤等人都表态同意搞2.5方案。总之,大家认为军工2.5方案准备工作充分,做过多项实验,指标先进,工程实施有可能等等。通过辩论,彭德怀最后拍板,决定只搞一家,不搞两家,只上2.5方案。彭还告诫说,东风113在试制中可能有浪费。聂荣臻插话,不是浪费,是学费。最后军委决定全国大协作,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并从军费中拨款6000万元进行研制。 在东风113设计方案的审查过程中,有两个人的意见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是著名科学家,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刘亚楼问钱学森说,你是专家,你看这飞机(东风113)怎么样?钱说,我是外行。我是搞导弹的,飞机我不懂。我看这个飞机是一个好飞机。这个设计方案是优越的,是一个完整的配套设计,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二是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刘亚楼说,只要你们敢作,我们空军就敢飞。而赵尔陆的意见则被忽略了。他说,哈军工敢想敢干是好的,但是只搞了个方案,技术设计还没有,根本不能生产。现在要树立对立面,不要过早成立组织。 会议决定立即进行试制,争取1959年5月1日前试飞上天。并确定成立试制领导小组,组长赵尔陆,副组长刘亚楼、刘居英。成员王鹤寿、王诤及有关机部领导,学院有唐铎。报告送到党中央,10月13日邓小平总书记批示:同意军委报告。该型号据此命名为东风113。 东风107的设计是在航空工业体制内进行的。虽然中央批准试制东风113,但东风107的设计仍在进行。 1958年11月13日至20日由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任主任,总参谋部、空军、海军、总参通讯兵部等单位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又对东风107的设计方案和木质样机进行了审查,均同意投入试制。审查委员会在11月21日向中央的报告中认为:东风107飞机的设计性能较好,最大平飞速度马赫数为2,升限为20千米,安装两枚空空导弹和两门机炮,必要时还可加装两枚空空导弹,性能超过米格-19飞机,并能压倒美国正在使用的F-105、F-100、B-58型飞机,具备了保卫我国领空的基本性能。 最后,以国家航空试制小组的名义批准东风107投入试制。 这一回合东风两战机同台竞争审查的结果,虽然不分胜负,但显然东风113占了上风。因为它是由中国最高决策机构中共中央批准的(由中共中央直接批准一个飞机型号研制,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件事);而东风107是由航空工业主管部门批准的。但从准备工作与后劲来看,东风113又不占上风,此时它仅仅在设计方案上“纸上谈兵”。而东风107因为在沈阳飞机设计室设计,沈阳飞机厂试制,有优越的“地利”与“人和”的条件,沈阳飞机厂已于1958年9月开始制造东风107的工艺装备了。 两战机同在一个厂试制举步维艰 1958年10月31日,东风113试制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关于东风113的试制地点发生争论:赵尔陆和航空工业局的同志提出,鉴于沈阳飞机厂已有东风107试制任务,还着手仿制苏联米格-19,已无力再承担东风113的试制任务,建议东风113在南昌飞机厂试制。哈军工的同志不同意在南昌,坚持在沈阳飞机厂这个具有试制生产喷气式飞机经验的工厂来进行。后经刘亚楼斡旋,才将东风113也定在沈阳飞机厂试制(将两个型号、存在竞争的同类歼击机放在一个工厂试制,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试制领导小组决定,哈军工的飞机、发动机设计人员到沈阳飞机厂和沈阳发动机厂、航空雷达的设计人员到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其他的设计人员到有关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参加研制工作,并归该单位领导。 11月,航空工业局奉命下达《关于试制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决定》,要求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同时研制两种高性能的歼击机——东风107和东风113及其配套的发动机。 哈军工也立即行动,决定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马明德教授负责学院低速风洞设计建设,院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陈伯屏教授负责“热障”攻关。陈伯屏和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罗时钧教授、航空发动机教研室副主任董绍庸教授等带领一、二、三期学员约400人于1958年10月下厂参加研制工作。沈阳飞机厂成立第二飞机设计室,专门负责设计东风113歼击机(这种由大学教师带领大批未毕业的学生作为尖端飞机的设计人员,在世界航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二、三期学员没有学完的课程,教员到厂继续授课。学员一边听课学习,一边参加研制工作。 1958年12月,沈阳飞机设计室基本完成东风107生产图设计。 根据中、苏商定的协议,1959年2月27日,由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带队,叶正大等设计师带着东风107的图纸资料去苏咨询。同时,将东风107的模型也送往苏联吹风。技术咨询进行大约8次,到同年9月结束。在咨询中发现设计方案有重大技术问题,主要是攻角可变机翼不安定,阻力估算小了,性能达不到预定的要求。这一情况于6月份报告航空工业局之后,8月,经赵尔陆部长批准,航空工业局决定停止试制东风107,但设计修改工作仍继续进行。发动机的试制工作也继续进行。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