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9年1月发完东风107试制图纸以后,2月-5月,飞机设计室又对图纸审查修改,同年5月,发出了经修改过的图纸东风107 A。在8月停止试制后,由于期望使用的红旗二号发动机难以按计划完成,飞机设计室还改型设计过东风107S(装苏联PД-9Б发动机)。同年9月,根据厂党委的决定又设计了东风107Z战术侦察机,同时作为107A的试验机。后来又设计过东风107J (教练机)等过渡方案,都未投入试制。 1959年3月,哈军工派于达康带领空军工程系几个同志到沈阳飞机、发动机工厂了解情况。当时工厂同时试制两种飞机,要求东风113飞机于当年试制出来向国庆节献礼。工人们每天敲锣打鼓到第二设计室,要求送生产图纸下车间试制。于达康同教授、教员、设计组长、车间主任、工程师、工厂领导、老工人、军代表都谈过话,边谈边研究、他们的意见基本一致:今年国庆节肯定试制不出来,明年国庆节也试制不出来,再过10年完成试制任务也没有把握。他们认为当时有三大困难。 首先,要做的许多试验无法进行。如:空气动力试验,学院的低速风洞才开始设计,工厂的高速风洞、天秤未过关。又如:飞机弹射座椅试验,发动机的叶片、燃烧室、尾喷口等部件实验和发动机高空试验,因没有实验室无法进行。还有“热障”问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攻关,尚无结果。 其次,需要的许多材料,如飞机需要的钛合金。有机玻璃、泡沫塑料、硅橡胶和发动机需用的耐高温、高压的多种高强度钢材我国还没有。制造无线电元件的锗,国内研制的质量太差,硅国内尚未研制出来。 第三,需要的新工艺,如钛合金、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等等,国内尚未研制出来。 于达康把东风113试制的情况和困难向哈军工领导汇报后,他们认为问题比较大,确定:立即通知学院在工厂参加研制的师生,不要把设计图纸下到车间,以免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同时,向中央军委报告,说明在东风113研制过程中需要的试验条件、新工艺、新材料和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目前国内都未过关;而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估计需要10年时间,因此东风113飞机1959年、1960年不可能上天。面对这些情况,东风113是继续搞下去,还是停止另作部署,请求中央、军委给予指示。 1959年哈军工400多名师生在工厂进行详细设计,由于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和材料问题,并且和工厂产生一些矛盾,试制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到1959年9月,试制东风113的工时仅1034个。为此,试制领导小组于10月22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为确保东风1l3试制,停止东风107的试制,并且准许东风113原型机性能降为M2.0-2.5。会后,沈阳飞机设计室与第二设计室合并,主任是哈军工空军工程系专科主任王秀山,副主任为罗时钧、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杨庆雄、黄序。沈阳发动机厂的两个设计室也合并,主任是董绍庸。 此后,当时的一机部有50多个工厂大约1000多人投入了设计试制工作。东风113飞机结构图纸和大部分系统图纸于1960年4月完成,经过质量整顿运动修改后于1960年6月发出约30000A4;发动机结构图经重新设计于1960年2月发完,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测距器、超短波电台于1960年初制成样机进行试飞;有20多种??机可在室温条件下连续工作3小时;机载六管炮研制也取得了进展。截至1960年底,沈阳飞机厂已生产80东风113的零件。至1961年4月,沈阳飞机厂用于东风113的试验件、非标准试验设备、部分风洞模型的工时达15万多小时。 1960年4月5日,试制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会议,对几个月进展较快和部分专用材料试制即将成功表示满意,认为设计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转入试制和试验阶段,力争1961年完成试制任务。 以后又召开会议研究了材料、试验设备、工艺装备等问题。最困难的问题是新材料.在同年8月的会议上估计,如果改用现有材料,飞机性能会下降到M1.8,升限11000米,如果等新材料试制成功,要等62个月,试制工作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因此,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副局长徐昌裕联名向三机部(新成立的国防工业部,部长张连奎)报告指出:东风113的进度计划一再推迟,最根本的原因是设计指标所提出的要求,同我国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生产水平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因而必然遇到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建议把东风113作为科研项目搞下去;而另设计一种M数低于2的米格-19后继机。这个意见,因哈军工反对而未能实施。 1960年8月29日,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传达林彪的指示:“东风113对敌斗争很需要。发展航空事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从雅克-17、雅克-18开始,再到喷气式,逐步提起来;另一种是长江大桥的办法,开始可能困难一些,慢一些,但是以后就好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小江小桥就不在话下了。总的看起来还是后一种办法好。”但是主观愿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东风113还是举步维艰。 同年10月,由于沈阳飞机厂厂仿制的米格-19歼击机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技术人员都集中解决米格-19的问题,东风113的试制工作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 三级干部会议上哈军工领导“炮轰”赵尔陆 1960年12月8日,由贺龙元帅主持、国防工业委员会召开的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会议前后持续38天,至1961年1月6日闭幕。 参加会议的有三机部(国防工业部)系统的部、局(司)、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三级领导干部(“三级干部会议”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以及一机、冶金、化工等部主管军工生产的部、局级干部和部分厂长、党委书记;同时还邀请了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和国防科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以及国防部五院等单位主管军工的有关负责干部与会,共786人。会议共分航空、兵器、造船、无线电、装甲车辆、高等院校、化工、民用机械等8个大组。正式会议开始后,全体大会和各大组会交叉进行。贺龙、聂荣臻、罗瑞卿、陈赓、刘亚楼等在会上作了报告,讲了话。在预备会议、全体大会和大组会上发言和书面发言的共190多人。 11月30日开始的预备会议,有各方面的领导人和代表共82人参加。12月8日全体大会开始后,预备会继续进行,到12月14日告一段落。会议主要是在小范围内交代召开这次三级干部会议的总精神,贺龙在预备会议开始时宣布: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同意召开这次会议,整顿国防工业领导思想和作风,以整顿产品质量为中心,传达贯彻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全国工业书记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精神,讨论安排1961年工作。接着他指出了国防工业存在的严重问题和会议的开法。贺龙在讲话中,把“大跃进”中重产值、轻质量造成严重恶果的责任主要归之于一机部和各局的领导人(主要是赵尔陆、张连奎和王西萍),成为整个会议的基调。 预备会议期间,由于陈赓大将(兼任哈军工院长)的发言“点火”批判赵尔陆,使会议批判的气氛骤然升温。 他的发言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说赵尔陆对中央、军委的方针,不是在一个、两个问题上,而是一系列问题上,有抵触、有抗拒,是“无法无天”。二是说赵尔陆等50年代领导组织国防工业由苏联帮助设计建设工厂、按苏联图纸资料仿制产品、请苏联专家指导解决技术问题,是“买办思想”、“简直是倒在人家怀里生长”、“搞的是一条殖民地发展工业的道路”、“是仰人鼻息,随人俯仰的道路”。三是说东风113飞机研制不出来是由于赵尔陆“垄断独霸”,故意刁难。四是批判赵尔陆“保守右倾,任用坏人”(此处所谓“坏人”,是指的在这次三级干部会议上同时遭到错误批判的有关领导干部)。还没有根据地追查赵尔陆与彭德怀、黄克诚的所谓“关系”。 哈军工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刘居英就东风113研制问题做了专题发言。他在发言中质问赵尔陆:⑴东风113飞机经过几次审查,都是可靠可行的,为什么到处吹冷风?在各种公开会议上,你都同意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推不动。在工厂做的大部分产品都没有做出来。这是为什么? (2)到底谁执行了中央指示?谁又没有执行中央指示,你为什么不执行中央指示?(3)为什么表面一套,背后一套?(4)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创造?为什么采用偷天换日,偷梁换柱,顶、挤、拖的手法,千方百计刁难和压抑初生的新生事物? 在三级干部会议上,着重追究赵尔陆等的个人责任,甚至把东风113飞机因物质技术条件不具备而研制不下去的问题,硬说成是由于赵尔陆、王西萍等的故意消极抵制,实在有失公允。会上,还把问题提到“国防工业中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作为执行了所谓彭、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进行批判斗争。这显然是1959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原安排纠“左”、后来却反而批右的错误在国防工业的延伸,是当时夸大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形势严重性的一种反映。 曲终人散,“双二五”战机成泡影 1961年初.国防科委成立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室的设计人员划归航空研究院建制。8月正式成立沈阳飞机设计所,东风113的设计工作也随之转到航空研究院。 1961年4月,三机部根据贺龙的指示,明确集中力量搞歼6(米格-19)优质过关,东风113试制暂停。 1961年6月1日,国防工委党组向中央报告:“为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把米格-19和米格-21飞机搞出来,东风113号机暂时适当让一让路,然后在米格-21型飞机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再搞东风113号机。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61年7月21日,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联合发文指出:根据上级指示,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用最快的速度把米格-19和米格-21搞出来,东风113要暂时适当的让一让路,然后在米格-2l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再搞113号机。虽然文件规定,部分东风113的工作仍可继续进行,但实际上停止了,东风113也就这样下马了。 哈军工在厂参加东风113设计的部分教员调回学院。毕业学员除分配其他单位的外,其余都分配到航空研究院工作。至此“双二五”东风113的研制曲终人散。 在1958年特定的政治形势下,我国航空工业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尝试遭遇到挫折。歼教1飞机试制成功了,但军方未能列装,留下了遗憾;东风107,初始阶段还能按科学规律办事,后来与东风113竞相攀比,不得不中途夭折;东风113,立志“超英赶美”,设计指标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航空工业实际,最后以失败告终。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在飞机设计中力主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1958年8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召开航空工业第二次技术会议。在会上讨论型号设计时,徐舜寿就明确指出;我国尚未具备研制超音速飞机的条件。因为仿制米格-19飞机还没有过关;设计人员还没有超音速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国内还没有可供设计用的跨超音速风洞;在结构设计上,还不能作有限元的应力分析;在气动弹性方面;还不知道如何作压缩性修正;在材料上,还没有高强度材料和钛合金;在工艺上,还不会作整体壁板和蜂窝构件;液压泵只能作130个大气压等等。因此,他认为新机指标不能定得过高。但他的声音是微弱的,阻挡不了当时热火朝天、“超英赶美”的形势。会议还是接受了当时空军领导人的建议,让飞机设计室自行设计M数1.8、升限20千米的东风107超音速战斗机。 徐舜寿对于毫无根据地提高飞机设计指标和随意加快研制进度,对于在飞机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科研试验才能解决的课题,只写出题目就开全厂大会“抢关键”;对于任意废除设计中的规章制度和简化设计图纸之类的做法,都明确表示过不同意见。因此他在总结东风107和东风113飞机经验教训时痛切地指出:“抢时间也得有现实基础,破除迷信还得有科学分析,敢想敢干还得实事求是,战略上藐视困难还得在战术上重视困难。任何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做法,只会使工作失常,反而做得更慢”。并得出结论说:“不经过试验就贸然试制是错误的”。在“反右倾”时的检查中,徐舜寿仍然坚持认为:“搞设计必须有科学程序,先后衔接,逐次接近”。他的这些观点都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1958年就要研制东风113飞机,其失败是必然的。该机的设计最大速度M2.5,比苏联1963年投入研制的米格-23飞机的M数(2.3)还要高,而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航空科研刚刚起步,缺乏必要的技术储备,特别是该机研制要突破“热障”,涉及气动力热、热应力的理论问题、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以及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车条件等,国内都还没有解决。耐高温器材的提供也困难重重,比如该机飞行中,座舱盖外表面的温度将达190摄氏度,而舱内温度只有20摄氏度,究竟用何种材料制造舱盖,当时承担研制任务的国家建工部布置了16个单位进行研究,历时一年多,连方向也没有找到。这表明中国研制“双二五”战机的物质、技术等条件都还不具备。即使在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独立研制“双二五”战机也绝非易事。 中国航空工业在60年代初重整旗鼓,系统地建立一整套航空科研机构,从技术基础工作抓起,老老实实地“摸透”歼7,从而在1964年夭折的阴影中逐步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