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官方宣布,将于12月26日派三艘军舰参加印度洋围剿索马里海盗的国际联合行动。这一决定立刻为国内外媒体所关注,各种观点见仁见智。“中国威胁论”者显得忧心忡忡,怀疑是中国海军扩张的开始,民族主义者在爱国激情鼓动下则感到扬眉吐气,以为是中国崛起的象征。这两种看法都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和情绪色彩,都是历史短时段意识产生的皮相之见,于客观事实而言都是不着边际的梦呓。 客观而言,这次国家海军前出印度洋具有史无前例的意义,即中国作为国家主体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动远洋海军为自己海外商业利益护航。一百多年来,中国实际上是进行着从“传统内向型农耕经济生存结构”向“现代外向型工业经济生存结构”的转型,既是文明的转型,也是社会的转型。海军起源于海洋国家对海上贸易的保护。对依赖海洋贸易而生存的海洋国家而言,海军从来就是为国家的海外贸易保驾护航的。从古希腊最早出现的科拉西城邦的海军到今天的美国海军,海军维护海外贸易的职能千年不变。美国第七舰队的宣传手册开门见山道:“美国为何需要全球军事存在?因为我们的商业利益遍及世界。”形象地讲,海外贸易好比妻子在外做生意,海军好比丈夫,妻子到哪儿丈夫跟到哪,不然遇到强盗会人财两空。 为何说此次中国海军前出印度洋是史无前例?不是有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么?因为郑和舰队的性质是中原农耕文明硕果在海上的炫耀,并非为了保障国家赖以生存的海上贸易。而郑成功的闽南海上商业-军事集团虽然也使用海军保护海上贸易,也曾前出印度洋,但规模上属于小小的海上割据势力,并不代表幅员辽阔的大陆农耕经济的国家主体。正因为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中国海军此次前出印度洋所表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的文明和社会已经转型,它的行为已属于海洋国家的行为,海洋国家要求自己的海军维护涉及国计民生的海外利益和“海上生命线”(一百多年前国家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而不再仅仅局限“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进犯大陆本土”。从而使千百年来中华海军第一次领受前所未有的使命,被赋予新的职能。 以上便是派遣海军护航的实质意义所在和新奇之处,如果看成是中国扩张的象征便是自作多情了,目前中国海军还远远未达到这种状态。即使在将来,随着综合国力和远洋海军实力的增强,中国也不会进入这种状态。 因为千百年来,世界的无序状态导致国家之间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零和博弈关系,迫使“国家们”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中,根据霍布斯法则,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本质上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关系”。在这种生存环境中,一个大国军事力量的崛起才会加剧世界冲突引发战争。然而,人类自我毁灭性质的两次世界大战已将奉行了数千年的霍布斯“丛林原则”实践得淋漓尽致,从而导致了人类的彻底反思,两次大战后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规的建立便是人类迷途知返的觉醒,以欧共体为表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导致了欧洲长久和平体制的建立。在这样的体制内,某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会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对自己的威胁,相反是一种集体安全的需要。 同样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今天,世界资源分配已按共同的“游戏规则”进入有序化阶段,每一个国家的生存都严重依赖世界经济体系,每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最终将殊途同归同一个目标———维护世界经济体系。如果历史按这样的方向前进着,即便有些大国怀有“霍布斯式的动机”,但历史的发展法则也将迫使它们改变军事力量的职能,服务于永久和平性质的基础———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这点已在此次各国对付索马里海盗的海军联合行动中露出端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西方国家以“过来人”之居,把中国远洋海军的建设和派遣看成是步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后尘,未免有些小人之心了。(作者:倪乐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