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朝日新闻)记者日前采访了拓殖大学教授茅原郁生。 记者问:中国的军事实力正在稳步增强。茅原教授长年追踪中国军队的动向,每年也要去中国访问几次,最近您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茅原答:在武器和装备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军人的待遇也在逐步得到改善。近来还听说军人的津贴也在增长。那些出席研讨会的军人穿着都很体面,为人处事也相当老练。但是他们的发言还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化。 问:中国的国防预算在这20年里都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增幅。 答:去年还首次超过了日本的防卫预算。今年的增幅也将超过17%,换算成日元的话大约能达到6万亿。但这还只是公布出来的数字;现在中国的国防预算仍是不透明的。 问:中国政府提出的“推进国防现代化”进展如何? 答:从30年前邓推行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直在谋求士兵和装备“从量到质”的转变。军队规模也从500万大幅削减至230万。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令财政基础日渐雄厚,从而推高了国防预算。但是中国过于重视装备的现代化。高技术兵器的研发既需要时间又需要经费,虽然中国的技术实力还不强,但其在核武器、导弹和宇亩开发方面的进展还是相当突出的。海军和空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 问: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优先发展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不能缺少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所以他们认为只有军事力量能够确保这一点。特别是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从沿海防御、近海防御逐步向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海上交通线方向发展。要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就必须守住这条海上生命线。 问:北京奥运会的顺利闭幕是不是也增强了军人们的自信心? 答: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实力。大国意识和“软弱被人欺”的理念使得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武力有着根深蒂固的推崇。军队内部也认为中国还没有得到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大国地位,对美国决定全球海洋秩序的现状感到不满。但是他们并没有制定出一份“全球战略”的蓝图。而美国对于中国的野心所表现出来的警惕也没有改变。 问:未来中国的军事扩张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答:用我自己创造的词汇来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可能:富国精兵、霸权强军、贫国大兵。 富国精兵首先需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接近小康社会的水平。军队实现质的进步,成为自制性强的专业集团。对外政策的基调也要采取灵活的国际协作路线。 所谓霸权强军,就是把经济发展的成果集中投向军事领域。一方面维持国内秩序,另一方面增强军队在海外的影响力,树立国家威信。不主张实施国际协作路线。 最坏的结果则是向着贫国大兵的方向发展。经济萧条国内局势混乱,共产党政权的正统地位受到动摇,为了稳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陷入不断增强军事力量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外政策强硬,甚至出现擦枪走火的事情。 究竟中国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保持国防现代化与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平衡,将关系到经济、政治改革和整个国际关系。特别是贫富差距增大、官员腐败、人权民主化、台湾及西藏问题以及周边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动向都是左右中国军事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 问:日中之间除了历史问题以外,也存在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底油气田等争端。 答:虽然这些问题都涉及主权和权益,但不会引发冲突。日中之间的防卫、安保观存在基本认识上的分歧。中国信奉武力,日本主张和平外交。这条鸿沟是难以填平的。 去年夏天,中国国防部长时隔9年半访问日本。两国间也实现了舰艇编队的互访。重要的是增加这种层面的交流,提高透明度,从而建立起其正的信任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