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日第3代护卫舰战力对比:江卫级性能远超日舰


日期:2008-12-25 17:58:37|0000-00-00 00:00:00 来源:《现代兵器》杂志社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与停滞   (续昨)1988年3月14日,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3艘护卫舰在南沙群岛海域与越南海军舰艇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冲突中,我方“鹰潭”号、“湘潭”号和“南充”号3艘舰艇凭借自身的火力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给敌人以重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在这场胜利背后,却是当时中国海军难言的尴尬:当时整个海军三大舰队,只有“江东”级“鹰潭”号导弹护卫舰这一艘舰艇拥有防空导弹,而其他大大小小各型舰艇竟然都只有落后的高炮作为防空武器!一艘性能并不完善、缺陷很多的“鹰潭”号却要担负起三大舰队的空防任务,可见当时中国海军的舰队防空能力薄弱到了什么地步。因此,摆在中国海军面前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就是需要立即设计建造实用的防空导弹舰艇,以担负起防空任务。于是,建造能同时拥有制海和制空双重功能的通用护卫舰被搬上了日程。这种努力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海军“江卫”I/II系列导弹护卫舰。   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研制的初步计划,并且很快就开始进人实际研制阶段。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自身技术水平的严重欠缺,该计划的进展异常缓慢和曲折。直到1986年,“红旗”-61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才正式装备“江东”级“鹰潭”舰。而“鹰潭”舰的舰体早在1975年3月就建造完成了。本来要当作防空导弹载舰的“鹰潭”舰因为等不到导弹系统,只能先装上火炮,当作火炮护

  中国海军江卫I级护卫舰541号
  卫舰先服役使用。军舰等导弹足足等了11年,可见基础科学实力的落后给武器装备研制带来的障碍有多大。虽然最终“江东”级因为总体’陛能低劣、系统过分落后而被放弃,但是通过设计该舰以及“红旗”一61系统,科研人员积累了设计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初步经验。这种经验最终在“江卫”I级上得到了运用。   “江卫”I级导弹护卫舰在技术上的最大进步,就是首次拥有了实用化性能稳定的舰载点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基于早期不成熟的“红旗”一6l防空导弹系统改进而来,例如最初“红旗”-61采用双联装托架发射装置.通过自动装填设备从发射架下的弹库内进行补弹。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导弹和各种设备暴露在外,在海上恶劣环境中容易发生故障,大大降低了系统可靠性。采用弹库装填的方式发射速度很低,没有对抗饱和打击的能力。因此,在“江卫”I级上,设计人员采用了一次性发射筒式结构,导弹的发射筒也是包装筒。这样一来,导弹日常保养维护性能大大提高,系统可靠性也有了很大提升。而且这种设计反应速度快,对抗多目标的能力也比需要装填机构的托架发射器强。采用发射筒结构,说明中国海军已经解决了防空导弹这种精密武器的日常储存保养问题,使舰载防空导弹真正走向了实用化。唯一不足的是,“红旗”一61导弹的弹翼无法折叠,所以其发射筒为了容纳展开的弹翼变得特别粗大笨拙,一来浪费了大量甲板面积,二来也使得备弹量只有6发。再者,笨重巨大的发射装置使得其驱动系统必须有很大的功率,以保证发射架快速转动对准目标。   除了导弹发射装置,“红旗”-61系统还包括“刀架”二坐标对空警戒雷达、“海虎”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和“雾灯”火控雷达。其基本的作战过程是:当“刀架”或“海虎”搜索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后,自动将目标方位信息传输给导弹系统.导弹发射器和“雾灯”火控雷达转向目标来袭方向。因为不论“刀架”还是“海虎”都是二坐标雷达,提供的只是方位信息,没有目标高度信息。因此,制导雷达需作垂直方向上的搜索直到截获目标。当系统截获目标后,导弹即可发射。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由“雾灯”火控雷达提供连续波照射,导弹将根据目标反射的雷达波自动调整方向,直到命中目标。   “江卫”I级上装备的改进型“红旗”一61系统比“江东”级上的老系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初步满足了海军对舰载点防空导弹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该系统固有的一些缺陷,使得海军对划性能并不满意,所以“江卫”I级只建造了4艘。中国海军一直在谋求更紧凑、更可靠、反应速度更’陕的舰载点防空导弹系统,这一切在引进法国“海响尾蛇”系统并在其基础上研制成功“海红旗”一7后变成了现实,从此也诞生了“测卫”I级的升级版本 “江卫”II级导弹护卫舰。 
  日本“阿武隈”级导弹护卫舰
  和“江卫”I级相比,“江卫”II级最大的改变就是主炮后甲板上粗大笨重的“红旗”一61发射筒被移除了,舰桥前的甲板室也因此被延长扩大。在甲捌室顶部,安装有一具小巧的八联装“海红旗”一7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该系统是引进并仿制法国“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的产物。在安装到“江卫”II级上之前,原装的“海响尾蛇”系统曾经在“旅大”、“旅沪”级导弹驱逐舰上使用过,这使得中国海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海响尾蛇”系统体积小巧、便于布置、性能可靠,中国海军对此非常满意,故进行仿制开发了“海红旗”一7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和光学复合制导模式,当远程警戒雷达发现来袭目标后,自动将目标信息提供给火控系统,舰上的“海狸”II火控雷达和导弹发射器转向目标方向并且作精确搜索并且锁定目标。此时,操作手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导弹发射筒前盖被抛掉,导弹射出。导弹离开发射筒后,由红外导引装置将其引人跟踪雷达波束或者光电控制装置的控制范围内,并对导弹进行跟踪。与此同时,计算机根据导弹与目标的角偏差和导弹的距离数据,按“三点法”导引规律,自动计算出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电传输发送给飞行中的导弹。导弹接收到遥控指令后,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舵面偏转,改变飞行姿态、修正偏差,准确飞向目标。当火箭发动机点火产生的压力超过5×106帕斯卡、经过1.5秒钟后,导弹纵向加速度超过18g,此时战斗部的安全和保险装置均被解除,处于待爆状态。当导弹与目标遭遇且目标处在弹上无线电引信波束区域内时,即自动引爆战斗部,并以破片聚焦的方式杀伤目标。如果说改进型“红旗”-61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真正实用化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那么“海红旗”-7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拥有了真正满意信得过的舰载防空导弹。   除了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江卫”I/II级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拥有了措载反潜直升机的能力。在现代海战中,反潜直升机在舰队反潜作战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武器无法替代的。拥有舰载反潜直升机后,舰队在远距离上的反潜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前几代中国导弹护卫舰上,虽然都装备了基本的反潜武器,但种类过于传统,仅仅限于反潜火箭、抛掷或滚落式深水炸弹等,基本停留在二战后期的水平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所以,反潜直升机和防空导弹一样,成为另一个当时中国海军急待‘突破的技术难题。而到了“江卫”I/II系列,舰载反潜直升机才真正投入实用。在“江卫”II级的后部,建有一个大致为方型的机库,舰尾有直升机平台,可以搭载一架直一9反潜型直升机。虽然在技术上直一9反潜型并非完美,但是这毕竟使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直升机反潜能力,使舰队反潜这一中国海军的传统弱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江卫” I/II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开始拥有了性能比较先进的近海通用导弹护卫舰。不论是“江卫”I还是“江卫”II,总体性能都明显超越了前几代舰艇,真正拥有了防空、反舰和反潜多功能作战能力。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个方面,全自动37毫米炮和大直径五叶低噪声螺旋桨等新技术也是首次使用。虽然在反潜能力等方面两级舰艇还是有所欠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们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特别是更加完善的“江卫”II,在服役之后受到了明显的肯定,从其多达10艘的建造数量上就可见一斑。    当中国海军在中型导弹护卫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候,日本导弹护卫舰的发展却进入了停滞时期。虽然日本在舰船动力、反潜系统和电子设备等方面都要比中国先进,理应拿出比“江卫”更优秀的产品出来,可是此时期的日本海自已经开始放弃在导弹护卫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比起中国海军新服役、拥有导弹防空能力的近海通用护卫舰,日本只是拿出了一型比“石狩”级和“夕张”级更先进一些的制海型导弹护卫舰,依旧没有安装任何防空导弹,其技术跨度远比不上中国“江卫”I/II级与上一代的“江湖”III级那么大,这就是“阿武隈”级导弹护卫舰。   “阿武隈”级导弹护卫舰于1986年开始研制,首舰于1988年3月开始动工建造,1988年12月下水,1989年7月进行海试,同年12月开始服役。该级舰一共6艘,分别是“阿武隈”、“神道”、“大淀”、“川内”、“筑摩”和“利根”。其基本参数为:全长109米,宽134米,吃水3 8米,标准排水量2000吨,满载排水量2550吨,编制120人。“阿武隈”级动力采用柴燃联合动力,柴油机为2台三菱S12U—MTK,功率4413千瓦,燃气轮机采用2台罗罗公司的斯贝sMlA燃气轮机,功率19601千瓦,双轴推进,可调螺距螺旋桨,最高航速27节。   “阿武隈”级是日本设计的最后一型导弹护卫舰,其在设计时日本实际上已经打算放弃护卫舰级别舰艇的发展,因此没有对其性能有多大的追求。与其说日本是要设计新一代的导弹护卫舰,不如说只是寻求种在技术上略微先进 些、没有明显代差的新型护卫舰,替补“石狩”级和“夕张”级在日本海上自卫队地方队中的位置。因此,虽然在很多技术细节上“阿武隈”级要比“石狩”级和“夕张”级先进,但是并不存在跨越式的进步,其技术上的跨度远远小于中国海军“江卫”系列与“江湖”系列之间的差距。在武备等方面,“阿武隈”只是把各种成熟并且搞得到的装备安装上军舰,求稳不求新:“捕鲸叉”反舰导弹、奥托76毫米炮、68式反潜鱼雷发射管和MK112“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等装备在日本前几代军舰上都可以找到,都是经过实践考验成熟的产品。唯一一种前几代导弹护卫舰没有装备的武器,就是安装在舰尾甲板平台上的一座“密集阵”6管近防炮,这使得“阿武隈”级成为日本第一型有近距离拦截反舰导弹能力的导弹护卫舰。在作战指挥和电子系统方面,“阿武隈”级也是中规中矩,和前一代相比并不存在“大跃进”发展的情况。   但是,在一些具体设计上,“阿武隈”级还是体现出了进步的。比如在上层建筑布置方面,“阿武隈”显得更加简洁紧凑一些,不论是桅杆还是舰桥都比较集中,“突兀”的设备较少。“捕鲸叉”反舰导弹从舰尾移到了后舰桥后方平台上,而且交锚指向两舷,这比布置在舰尾发射口向前对甲板的利用率要更高一些。实际上,对于“捕鲸叉”、“飞鱼”和“鹰击”这样的新型反舰导弹,发射筒的布置方向其实并没有多大   影响,发射后导弹完全有能力自动转向目标.并不需要象早期反舰导弹那样刻意地去抢占对敌阵位,所以,把发射筒集中交错布置是更加合理的方式.这种变化在“江卫”系列护卫舰上也同样有所反映。   “阿武隈”级作为日本导弹护卫舰的封刀之作,在设计上并无新奇过人之处,所做的只是利用现成技术和装备制造一款适应近海反舰反潜作战需要的中型水面舰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目的完全达到了。所以可以这样说,“阿武隈”级不是最先进的,但是它符合日本的实际需要,是够用的。(未完待续)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