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全年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形势的发展轨迹,分析各种因素对本地区的影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亚太地区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内各种合作机制深入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大国间的良性互动频繁,关系有所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密切往来,奠定了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础。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仍是地区潮流。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本地区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本地区今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关注。在地区政治和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局部冲突不断,热点问题出现反复,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地区经济形势受到外部冲击很大。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慢,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国际能源、资源和粮食价格高涨,通胀压力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此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较突出。美国新政府东亚政策走向如何?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亚太地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形势发展的亮点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改善,奠定了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基础。首先是中日关系逐步改善。今年正值《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署3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展开了举世瞩目的“暖春之旅”,两国签署了第四份政治文件,即《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以前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将继续得到遵守,“战略互惠关系”得以进一步确认和贯彻落实。 日本新任首相麻生上台以来,延续了其前任首相安倍和福田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的进程,变“价值观外交”为“利益外交”,这对发展两国双边关系较为有利。中日今年在东海有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与合作问题上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次是中俄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俄罗斯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延续了普京总统对华友好的合作政策,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梅对中国进行了上任以后的首次出访,双方签订了《中俄关于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能源、航空等系列合作协议,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 再次是中韩关系由危转安。李明博当选总统后,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了“全球外交”的新思路。这就是以韩美同盟为核心,韩日关系为伙伴,相同价值观为基础,全方位外交为视野,争做“世界强国”为目标。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发展对华关系。当时,人们担心,中韩关系可能将遇到麻烦。直到2008年5月李明博总统访华时,中韩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关心中韩关系的人士才放心。 第四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稳步发展。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在东亚各种合作机制中密切合作。外部因素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关系影响不大。今年1-9月,双方贸易额达18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第五是南太平洋国家积极向中国及东亚靠拢。该地区的最大的两个发达国家领导人,新西兰总理克拉克,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以及一些岛国的领导人均访问中国。新西兰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成为首个同中国签订此协定的西方国家;澳总理的首次海外出访中包括了中国,表明陆克文政府对华关系的重视。澳正在积极推进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南太平洋地区岛国也看好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前景,均在采取措施向亚洲靠拢。 ●(二)美朝关系有所改善,朝核问题取得有限进展。 美朝关系今年有所改善,纽约爱乐乐团历史性访朝,双方在日内瓦、新加坡和纽约等地举行系列会晤并取得积极成果。美朝在朝核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最终在核申报和核查方面达成共识,美国将朝从“支恐”名单中除名,朝鲜则恢复核设施去功能化进程。年底,六方会谈得以复会,朝鲜半岛局势开始趋于缓和。 ●(三)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台湾地区大选产生政党轮替,领导人更迭,“入联公投”被否,台独势力得到遏制。胡萧在海南三亚会晤,吴伯雄访问大陆,陈云林访问台湾,年底连战来访,大陆熊猫入台,对发展两岸关系都产生较好效果。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中断多年的协商谈判,并达成多项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协议,这势必会给两岸未来良性互动带来更多利好。 ●(四)东亚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取得长足进展,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更显活力。东海、台海和南海区域局势较前和缓。与日本和东南亚有关国家在东海和南海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果;海峡两岸签署加强交往的有关协议,使两岸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本地区的互利合作也产生了积极效应。年底东盟11国已批准《东盟宪章》,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三个10+1(东盟加中国、东盟加日本、东盟加韩国)、10+3(东盟加中日韩)和10+6(东盟加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协议谈判进入最后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成型,“泛北部湾经济区”业已启动。 ●(五)亚太地区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增加。本地区面临诸如全球粮食危机、美国经济衰退,以及处理能源、环境、贸易等长远问题。这些问题单个国家难以解决,促使本地区在上述问题上加强合作,携手应对。今年发生的缅甸风暴灾害和中国汶川特大地震,成为地区关注焦点。通过抗震救灾,改善了相关国家的关系,也促使东亚局势发生显著而积极的变化。 ●(六)中国成为本地区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神七”上天等大悲大喜事件中的表现,从多角度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的软实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上更是聚焦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发挥独特的作用的期望值增加。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亚太地区形势相对稳定与缓和,国家关系有所改善,合作成效显著,形势喜人、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本地区今年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是严峻的。 ●(一)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泰国政局波澜迭起,总理职务频繁换人,两大势力矛盾加深,虽然选出了新总理,但内乱是否会中止还是未知数。东亚峰会因泰国内乱不得不推迟到明年初举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闪电”辞职,较为保守的麻生太郎走马上任,使日本未来走向和与他国合作充满变数。韩国爆发了有上百万民众卷入、延续数月之久的“牛肉风波”和大规模工潮,使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政经代价。蒙古反对党以新一届议会选举不公为由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并演变成其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社会骚乱和流血冲突。越南发生了自其实行改革政策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波,股市一度下跌六成,通胀率高达27%,越盾大幅贬值,经济陷入低迷期。菲律宾阿罗约政府丑闻不断,其威信不断下降。反政府武装“摩伊阵线”宣布向政府发动“全面战争”,导致菲南部武装冲突升级。马来西亚社会政治矛盾不断积累,巴达维总理被迫决定明年初提前交班。缅甸军政府与民主派的关系紧张复杂,西方对其关注程度有增无减。 ●(二)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恶化,六方会谈在曲折中前进。韩国李明博政府上台后一改沿袭10年的对朝“和平、和解、合作”政策,推行对朝“实用主义”的强硬新政策,即“无核化、开放、3000”目标。要求朝鲜先放弃核计划和对外开放,在此基础上才对朝提供援助,并在10年内使朝鲜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朝鲜认为这是李在对朝鲜提新条件,逼朝鲜开放,是在走亲美日路线。由于不满韩国对北政策,朝鲜则做出一系列强烈的反弹:如导弹试射、对韩国常驻开城工业园区的官员下逐客令、终止朝韩旅游,在边界集结军队,到年底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对话大门和对话渠道。双方对立情绪增加,关系急剧降温。而今年又甚传金正日的健康有问题,因此担心朝国内出现突发事件。六方会谈年底虽然恢复,但外界对能否通过它解决朝核问题表示怀疑。 ●(三)领土领海问题再次突出,影响着本地区国家关系。韩日因独岛(竹岛)事件闹的不可开交,泰国和柬埔寨围绕柏威夏古寺地区的归属问题,曾发生过激烈的边境冲突。 ●(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亚太地区金融系统的冲击不可低估。东亚国家普遍吸取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和抵御能力有所提高,但韩、越等对外金融依赖较大的国家,形势较为动荡。韩国面临流动性不足,被认为是亚洲最容易出金融问题的国家;越南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一度恶化的金融形势有所缓解。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萎缩,导致东亚国家外贸出口下滑,经济增长放缓。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深不见底,其后续影响须密切关注。 ●(五)美国新政府亚洲政策走向,对本地区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美国经济衰退等特殊形势下,美国国内的新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思潮可能抬头。如要求美国新政府在贸易上主张对华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等。因此,美国新政府未来在对华关系,朝鲜半岛、台湾海峡问题上的政策走向,尤其是在全球战略上如何看待中俄及亚洲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无疑将对亚太形势走向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 ●(六)警惕反华暗流和矛头所向。上面所谈的积极因素或者消极因素,大部分都与中国有关,而正是这个原因,出现了针对中国的暗流。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外界的担忧。一些拥有“冷战思维”的势力,在一些问题上,如人权问题、民主问题、西藏问题,贸易争端等方面,有共同对付中国的倾向。近几年来,欧盟一些成员国对外关系中意识形态色彩日趋浓厚,法国总统萨科奇年末高调会见达赖即为一例。 对付中国的手段多种多样:表现在政治上用“中国威胁论”“棒打”中国;用“中国责任论”“捧杀”中国;用“意识形态”孤立中国;用“价值观念”排斥中国;用“人权、民主”打压中国;用“西藏问题”来分化肢解中国。 在经济上则以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气候变暖、环境等问题限制和打压中国。这一方面是妒嫉和担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冷战思维在作怪。其实,中国现在提倡的是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是机遇而非挑战。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只要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强国道路,就一定会赢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