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联合日本《经济新闻》、韩国《每日经济新闻》,针对三国企业高层进行调查,把脉2009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的磨砺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奇迹。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成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正在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了解东亚的经济形式和投资环境,本报联合韩国知名媒体《每日经济新闻》以及日本《经济新闻》共同进行三国范围内的经济调查,其中中、日、韩各调查了128、136、130名各类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调查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国内经济明显降温等因素的影响下,三国的企业家对2009年经济出现趋势性下滑的忧虑进一步加重,对房地产价格和投资需求的信心也下降到了历史低位。 判断和预期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三国受访者对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表现出疑虑和担心。调查显示,中、韩两国对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恶化这一认识达成共识,两国均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韩国为89.2%、中国为71.1%)。但在对恶化程度的判断上,韩国受访者认为恶化的速度更快,程度更为严重。具体到国家层面,日、韩受访者对本国经济状况深表担忧,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经济形势在急速恶化。比较而言,有赖于政府大量投资提振,中国受访者较为乐观。虽然67.2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经济将开始恶化,但多数仍认为速度并不会很迅速。 随着金融危机在世界大范围内动荡的影响,受访者对宏观环境的疑虑和担忧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中、日两国均无受访者认为明年上半年经济能有起色。三国对经济恢复期的预测一致,都认为最有可能恢复的时间是2010年上半年。 三国受访者均认为中国将最早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调查显示,分别有35.66%、46.55%和50.78%的韩、日、中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经济复苏最早的国家。韩国受访者认为恢复相对较慢的地区是东南亚和中南美,而中国和日本则分别认为近邻的日本和韩国经济恢复速度不会很快。 调查显示,三国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过热明显,未来很难继续持续有力的增长。其中,环境以及两级分化等问题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42.3%的韩国受访者选择“过热迹象明显,日后担忧”,5.1%的日本受访者选择“环境问题,两极分化等问题显现”。而亦有36.72%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放缓。但受访者们仍然对中国经济实力表示了信心:三国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的GDP在10年后将超越日本(日本为61.8%、韩国为50%、中国为41.4%),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着中国蓬勃的产品服务市场日益壮大,中、日、韩三国数百家公司对此引发了极大的关注,选择哪些区域作为目标投资市场?这一问题摆在三国企业高层面前。通过走访调查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大陆及港台市场将成为未来世界范围内最有价值的投资地区。其中韩国和日本方面分别有44.6%和38.2%的公司高层表示对此推断认同,而中国有高达51.6%的企业管理者选择了发展本土产品服务市场。揭开数据的面纱,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近年来出口贸易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外商对华投资总额以及投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在产品服务领域,从产品质量到服务维度得到有效提高和扩充。从某一种意义上讲,外商对华投资已进入“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产品服务市场将向纵深领域方向发展,以谋求在全球投资经济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2008年全球房地产投资需求市场萎缩,由“蝴蝶效应”产生的连锁反应已逐步影响到更多上下游关联行业,钢铁、水泥、玻璃、建材以及冶金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此现象,作为最终消费的市场层面认为2009年末中、日、韩三国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前景堪忧,市场预期心理下跌幅度约在10%以内。通过调查显示,韩国和日本方面有37.7%和45.6%的人群认同该预期,中国有近六成人群认为未来一年,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或下跌10%~30%”。面对此景,中国政府自奥运会以来多次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开辟新路径,并在百姓民生住房问题上提供便利贷款政策,以促进和提高公民购房消费意识;在国际方面,各国政府把重新提振房地产业信心和提振消费人群市场信心,作为改善短期经济困局促进投资,进而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选择。 自由贸易协定(FTA),是为实现成员国之间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最终目的是为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但随着近年来贸易多边和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自由贸易协定所涉及的领域扩充到服务、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从而也被称为“经济合作协定”。目前,中国已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和非洲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组建了12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企业高层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必要性,并对前景预期持乐观态度,在调查过程中有半数以上人群认为该项协定试点在1~3年内实施。2008年中国财政部代表政府签署了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申请书,主要内容是政府采购市场开放范围,此举进一步扩充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的操作范围,即相互开放其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 评价和展望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30年的历程。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变革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权、环境、医疗等诸多方面,其成效也赢得了海内外国家首脑和世界人民的赞许,更多人群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是“很大的成功”,并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此同时,在面对波及全球经济发展的金融危机和国际安全问题时,中国政府和人民迅速表现了大国智慧,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适时调整政策倒向,以政府宏观调节为主体的市场机制运作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波及亚洲国家,其中以韩国金融体系剧烈动荡为显著特征。12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已跌至1477:1,与年初相比贬值已超过40%。韩国央行开始动用2008年10月份与美国达成的300亿美元货币互换,而中韩、日韩之间货币互换协议的最高上限分别为40亿和130亿美元。调查中显示,韩国企业对于本国金融体系的信心指数低于中国和日本两国,认为存在风险的程度很大,而中日两国则有超过半数以上人群认为本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定。在东亚各国的经贸关系中,中日贸易占比高达77%是最主要的两个参与者。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就中、日、韩三国而言,目前内部贸易额已占到东亚各国外贸总额的54%,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45%的水平,已初步具备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条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短缺”问题,实现了能源总量的基本平衡,能源结构不断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弹性系数呈现出下降趋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同时,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广泛重视并且取得很大进展,能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开始走向良性循环。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人群认为中国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有所提高,近半数人群认为环境保护有所改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因此,中国可在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立足资源优势增加天然气的消费量并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以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