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卷有益。《中国丛谈》谈新书系列逐一介绍八本2008年出版的关于中国的非小说类英文书。第四集介绍《走出毛泽东的阴影--为新中国的灵魂奋斗》,麦克米兰公司旗下的Picador出版社出版,《华盛顿邮报》前驻北京记者潘公凯著。 《走出毛泽东的阴影--为新中国的灵魂奋斗》或许可以看作是潘公凯作为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对他在中国七年工作的一个总结。 他在前言里提到一个惊讶,那就是他1990年代初在北京学汉语时,中国民众的情绪,对政府,对共产党的态度,跟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人们的欢呼雀跃,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七年,他带着这个问题,在中国各地、各阶层寻找答案。通过采访和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答案就写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回答:中国将成为一个政治民主国家,还是独裁威权国家,或者介乎两者之间的某种安排?这样的结果,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什么影响? 什么是灵魂? 首先,“灵魂”在这里怎么解释? 潘公凯说:“用灵魂这个词,我指的是这场搏斗是围绕这个国家所代表的东西展开的。很显然,有人在为政治体制的未来而战。但我觉得,这场搏斗不只涉及将来有个什么样的政府,更事关未来中国将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是个开放、宽容、放眼世界的国度,还是完全相反,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国家?” “这就是‘为灵魂奋斗’的意思--为新的政体,也为新的价值体系而战。” 他写道,“用任何标准衡量,这个国家过去25年都堪称它五千年历史中最好的一段时期。但是,中国人民仍未摆脱毛泽东的阴影。围绕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灵魂,目前正在展开一场重大的搏斗。” 这场搏斗中,一方是极力维护一党专政的政体,以及它自身在这个体制中享有特权地位的共产党政权,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是一群倾心尽力营建一个更开放、更宽容的民主中国的个人,包括律师、记者、企业家、艺术家,还有所谓的刺儿头和梦想家。 这本书要回答的是国家灵魂的问题,但着眼点是一个个的人。讲述的故事,无论场景和时间跨度多么宽阔,还是人的故事。 个人故事 潘公凯说,这是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将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搏斗,自然关系到中国人将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西方较普遍地认为经济改革会自动导向政治变革,就像台湾和韩国,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民主化进程会自动开始。 但根据他在中国七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只可能是各种艰巨、复杂、有时肮脏有时令人心碎的搏斗的结果。是一些人冒着风险推动变革的结果。 他说:“这些人必须为此作痛苦的决定,作出牺牲。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着眼点集中在个人的故事上。因为变革正是这样发生的。”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前驻北京记者祈福德认为,潘公凯的这本书堪称新闻报道的“优秀作品”,揭示出现代中国光鲜的表像底下层层的灰垢和痛楚。 对于关注中国的读者,书里讲述的人和事或许并不陌生。第一部分是关于不久以前的过去,对过去的不同版本的陈述,以及寻找真实的过去的艰难险阻。 这部分讲述了不惜代价、倾心尽力拍摄以反右运动和文革中被囚禁最后枪决的北大才女林昭为主角的纪录片的记者;还讲述了在四川重庆的文革公墓里回荡的往事和公墓本身的遭遇。文革结束三十多年后,对于那段历史仍有很多禁区,官方版本也仍有很多掩饰、隐匿。 潘公凯认为,不希望也不能正视那个时代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文革之所以发生,体制并不是全部原因。他说: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那么难以正视过去的原因之一。文革确实是体制的产物,但体制并不能解释一切。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卷入了。具体方式和形式各不相同,但人人都不得不参与文革。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并不愿意回顾那样的历史,所以不光是政府希望人们忘却那段历史,许多人自己也希望能忘却过去。 “至于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正面挑战那种创痛的情况下,伤口是否能自行痊愈,把这段惨痛抛在脑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赢家和输家 《走出毛泽东的阴影--为新中国的灵魂奋斗》正文共三部分。在第二章,作者记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煤矿工人;靠房地产发迹的女富豪;还有状告《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作者陈桂棣和春桃损害名誉的安徽阜阳市政协副主席张西德,以及这些人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跟他们有关的种种事件。 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起来,奴隶们,起来!”“阔太太”,“党老板”。 有学者认为潘公凯的这本书传递的信息过于悲观。独立笔会成员,作家廖天祺写道,潘公凯笔下的中国是这个世界的噩梦:政府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禁止独立工会的组建、查封数以千计的网站、剥夺维权律师的从业权利、特权官员滥用权力、血汗工厂林立、农村人口持续贫困、环境污染恶化、公共道德缺失。 潘公凯说,中国摆脱了毛泽东的阴影,现在进入了一个威权资本主义王国,而这恰好左证了他的政治变革不会自动发生这个观点,并不说明他悲观。 他说:“实际上我是乐观派,也是个现实主义者。我觉得事态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不少希望之光。我的本意是希望读者看了这本书后态度更为现实,认识到变革不会自动发生,同时也能受到书中所写的那些人不顾艰难险阻为寻求中国之魂而不懈努力的故事的启示。如果不是因为蒋彦勇医生,死于萨斯的人可能更多;如果不是因为南方都市报,收容系统可能还会继续存在。所以,我确实相信有很多进步的迹象,还是有希望的。” 悲观还是乐观?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前驻北京记者祁福德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产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所思所为,对中国的未来同样重要。《走出毛泽东的阴影》对中产阶层作为一个群体,似乎着墨不多。 不过,书中提到的那些推动政治变革的人,不少都是中产阶层的。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裴敏新认为,聚焦于个人有其局限性。把普通人提升到救世主或魔鬼的程度,则个人的失败便成为整体失败的象征。而中国的未来未必像书中所描述的那些个人故事显示的那么悲观。 潘公凯承认,中国如此之大,中国人如此之多,确实容易以偏概全。 回到“灵魂”这个概念。一度作为中国民众的集体信仰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党制定的价值体系崩溃后,产生了信仰和道德真空,就像没了灵魂。人们在寻求中国到底代表什么,作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潘公凯说,谈到群体的价值观,他认为凝聚中国人的东西目前并不多,就是一种自豪感,而人们在寻找更多的凝聚因素。 他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国家成功;“所有的人,包括拒绝变革的和推动变革的人,都有相当程度的爱国主义。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为自己国家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最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乐观。潘公凯认为,这个结果“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喜欢目前的政治体制,而说明那些推动变革的人尽管不喜欢现有的政体,但他们乐观地认为事态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原文略有删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