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独步诗林的毛泽东诗词


日期:2009-01-04 08:36:38|0000-00-00 00:00:00 来源:洛阳新闻网

  --纪念毛泽东诞辰115周年!   泱泱华夏堪称“诗的国度”,从远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流淌而来的诗之长河,吸纳了汉赋的汪洋恣肆,唐诗的气象万千,宋词的婉约豪放,元曲的大俗大雅……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然而,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最先接触到的诗词,并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之类的古诗,而是让唐诗宋词也稍逊风骚的毛主席诗词。   文革开始时,我十岁,正在求知的年龄,却已无课可上。哥哥姐姐们戴着时尚的红袖章五湖四海大串联去了,红小兵吧,因受走资派父亲的牵连我还不配。虽然很孤独、很受伤,我还是满怀虔诚学红宝书。当时有一种“三合一”的版本,小且厚,内含有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和毛主席诗词等,我一下子就被那精美的诗词所深深吸引,虽还不懂得其深刻的内涵,蕴藉的情思,只觉得美得无法言喻。当时,尤其喜爱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将革命与爱情、现实与神话,那么浪漫完美地融于一体,再用用苏州评弹谱曲弹唱,更是相得益彰,酣畅淋漓,余音绕梁……那些诗词我很快就能倒背如流,经常地吟诵、感悟,从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到由衷赞赏,是主席的诗词伴我走出混沌岁月,并使我从此爱上了古诗词和文学,乃至影响了我的人生。   我想,我是从主席诗词中感受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和伟大的。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到1963年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主席用如椽大笔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经典瞬间:“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而这些诗句又决非客观纪实,而是毛主席丰富的革命实践与主观胸臆撞击出的灵感火花;是毛主席才华横溢的厚积薄发;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惟其如此,主席的诗词才显得那么磅礴大气,独步古今!   纵观古今诗词,名流佳句不胜枚举,虽说各有千秋,横看成岭侧成峰,但与主席诗词相比,境界终有所不及:同是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何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同是抒发江山怀古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怎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的《忆秦娥》,中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为历代方家称道,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却赋予红军娄山关之战以血染的风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首诗将纪实与言志、环境与情境高度融合,吟诵着这样的铿锵诗句,怎能不壮怀激烈,勇往直前。   诚然,写诗在毛主席的革命生涯中,是摆在次要位置的,但也许正因为“工夫在诗外”,主席在戎马倥偬中写下的这些诗篇,却毫不逊色于古往今来的“职业诗人”,若单从风格论,主席的诗词似与北宋苏东坡相近;但若从立意之高远、胸襟之开阔、手笔之大气而论,则古今诗人无人出其右矣!也难怪,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带去了他的《沁园春•雪》,会在重庆的政界、文化界引起强烈的冲击波,那大气磅礴、乾坤在握的从容,让国民党政府为之恐慌,忙组织一帮腐朽文人欲炮制出可与匹敌的,怎奈黔驴技穷最终不得不狼狈收场。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毛泽东诗词仍历久弥新光照后人,时习之,可以励心志;常吟之,可以冶情操。改革开放的中国,虽仍有“雄关漫道”,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神女应无恙”的三峡工程、“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系列等中国制造,正走进新时代,“当惊世界殊”!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