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之年,也是中国可歌可泣之年。今年7月8日,美国盐湖城《论坛报》曾有一篇文章说:“中国今年真是多事之秋。西藏发生了惨烈的暴乱,南方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洪水泛滥成灾,四川地震夺走了6万9千人的生命,奥运会的筹备受到影响。有人说,今年灾害多,形势叵测。” 一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用非凡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范和中国实力。往日擅长对中国进行诸多挑剔,甚至横加指责的美国媒体,现在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日渐客观,多数媒体对中国的巨大变化刮目相看,给予肯定。 年初西藏骚乱,美国一些媒体叫嚷借奥运打中国耳光 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作祟,美国媒体常常忘记他们所标榜和推崇的客观公正,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有的美国主流媒体,甚至常常跟着一些反华政客的指挥棒转,充当反华的急先锋。 3月14日在西藏发生的暴徒打砸抢烧事件,被西方一些媒体歪曲成中国政府镇压藏民,他们以为找到了反对中国的最佳藉口,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还刮起一股抵制中国奥运的风潮。一些美国媒体参加了这场反华合唱。 达拉斯一家报纸,3月31日发表题为《中国的西藏政策是奥林匹克的一场噩梦》的社评说,“ 西藏最近发生的事件破坏了中国精心打造的温和大国形像,令人再次想起,中国依然还是一个行为方式莫测的独裁国家。” 加州的一家报纸4月9日发表社论,把西藏事件与人权问题混为一谈,鼓吹抵制北京奥运。社论说,“中国对西藏的压迫已长达近60年;中国可怕的污染可能会令运动员窒息。”社论呼吁,“将中国人置于奥林匹克聚光灯下,在政治上煽他们的耳光。” 这些美国媒体的偏激言论,使得不少正直的美国媒体也看不下去,主动出来为中国说活。密尔沃基《哨兵报》4月14日的社论说:“要设身处地想问题”。“假如是正在伊拉克进行不得人心的战争的美国主办奥运会,难道为了抗议就可以抵制、而抵制就能改变美国政府的行为方式吗?” 佛蒙特州《伯林顿自由新闻》4月15日社论认为,抵制北京奥运是错误的。社论比喻说,同样,美国也应看到各国民间围绕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愤怒。如果美国主办今年的奥运会,也会面对同样的抗议浪潮。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校刊《每日灰狼报》4月16日发表社论,批评这次西方有选择地支持西藏,这是很“奇怪的”。西方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可能与他们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有关,然而我们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西方很少支持巴勒斯坦以及库尔德等自治运动。 汶川地震,中国全力抗灾令美国媒体喝彩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举国上下全力抗灾,给美国媒体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报纸5月15日发表署名文章,拿刚刚发生的缅甸风灾和汶川大地震比较。文章说,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同缅甸政府形成了“鲜明对照”。四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火速派遣成千上万的军人帮助四川抗震救灾;中国对这次灾害以及政府救援工作的新闻报导采取“明显开放”的态度;而缅甸热带风暴受灾地区对外完全被官方封闭,中国表示愿意接受国外的各种援助。国际救援机构纷纷赞扬了中国方面的努力。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5月19日发表的一篇社论中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之后迅速赶赴现场向灾民表示慰问。他亲临震区指挥搜救工作以及愿意接受外国救援专家的帮助。社论说,温家宝在公众中树立了具有同情心的榜样,他被誉为“人民的总理”。温家宝的行动激励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采取行动,帮助地震的生还者,特别是孤儿。如果这就是一个新中国,那么全世界只能为它喝彩。 《纽约时报》5月22日发表专栏作家尼古拉.克里斯托夫题为《地震与希望》的文章。文章说,四川大地震后,我们看到了代表中国未来的一个“希望瞬间”,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代表基层民众政治的中国似乎正在诞生。文章作者说,地震后他在中国各地采访中发现,中国民众,无论是有钱的大款,还是农民,新闻工作者或是儿童,都纷纷解囊相助。文章着重称赞了中国总理温家宝,称温家宝总理工作非常努力。文章说,温家宝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赶赴灾区,自己受伤拒绝医治,电话中怒斥行动怠慢的官员。他亲切地呼唤瓦砾中的孩子,称自己是他们的温爷爷。温家宝的行动之所以感人,因为这是人们对政治人士的期待。 CNN 变脸,报道中国回归客观 提起美国媒体,不能不提著名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今年3月,由于CNN一位主持人出言不逊,污辱中国人民,引起全球华人的愤慨和抗议,中国外交部史无前例地接连三次要求CNN道歉,在辱华事件发生的一个多月后,CNN终于正式向中国人民道歉。 或许是汲取了事件教训,就在CNN正式道歉的同时,CNN在关于中国四川地震的报道客观多了。 CNN特地在其网站首页的“热点话题”频道开辟“中国地震”专栏,顺序甚至被摆到“美国大选”之前,专门报道汶川地震。其中一些报道中国奋勇抗灾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美国人的阅读和评论,感动了许多美国人。许多读者在网上留言,表示敬佩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也为地震受难者祈祷。 CNN在后来北京奥运会的许多报道中回归客观。在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CNN赞叹:这是美轮美奂的精彩表演,表演和灯光配合得天衣无缝,赢得了九万名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CNN 还说,中国为全世界献上了一个漂亮得令人震惊的开幕式。许多现场的媒体工作者都相信,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将会成为有史以来电视观众最多的一届开幕式。 众多美国媒体对北京奥运好评如潮 众多美国媒体对北京奥运给予很高评价。美联社称,在8月8日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壮观的开幕式和焰火表演令人称奇,中国以这样的方式庆祝首次成为奥运会东道主。报道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数十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被称为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开幕式,而全世界预计四十亿观众收看了开幕式转播。 《洛杉矶时报》网站在开幕式结束后报道指出,运动员创造了奥运会的历史,而奥运会将创造中国的历史。报道称,周五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可谓科技与传统的结合。 开幕式上的声像效果,不仅给运动员们鼓劲加油,也是向世界宣布: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正昂首迈入二十一世纪,十三亿人重新迈出成为亚洲支柱的第一步。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雾天中的鸟巢让人仿佛身处魔幻之地。在现场数万观众的欢呼声中,数千表演者同步击鼓、起舞。报道指出,此次开幕式将是史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能够看到实况的观众人数将达二十三亿。 《华盛顿邮报》8月12日在社论版上发表署名文章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令人生畏的新生大国”。文章作者表示,“北京举行的奥运开幕式则令人叹为观止地在数十亿观众面前,展示了中国财富、力量、创造力以及视野”。文章说,中国的情况再次与众不同。由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奥运会开幕式,突出的是中国的成就和力量,同时始终强调中国和世界的和谐关系。文章还说,开幕式“绝佳地代表中国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同民主制度国家一样,宽厚仁爱,亲密温和。” 《纽约时报》8月21日发表专栏作家尼古拉.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题为《中国的崛起并不仅仅是金牌》。文章说,中国现在正在努力向美国证明他们今年将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大家要逐渐接受这个事实。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出色成绩令人眩目,不过,中国在艺术、商业、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和体育一样让人刮目相看。原来由美国和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已经成为过去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亚洲正在崛起,美国人应该学着去适应这个新趋势。 纽约时报: 天哪!中国无法匹敌 《纽约时报》8月27日发表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一篇评论,题目为“堪称经典的七年”。弗里德曼说,在参加北京奥运会壮观的闭幕式之后,我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天哪!中国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无法匹敌的。第二个结论是:我们落后了,赶紧开始教你的孩子中文。 弗里德曼说,当我坐在鸟巢体育场观看闭幕式上表演时,我不禁要反思中国和美国是如何度过这七年时间的:中国一直在准备奥运会;我们则一直准备对付基地组织。他们一直在建造更好的体育场、地铁、机场、道路和公园;我们却一直在制造更好的金属探测器、悍马装甲车和无人驾驶飞机。 弗里德曼的评论指出:这种区别正在开始显现出来。只需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人们到达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破旧不堪的候机楼、开车驶过摇摇欲坠的隧道进入曼哈顿时是一种什么感觉!而到达上海豪华的机场、乘坐时速220英里的磁悬浮列车一眨眼的功夫就进城的感觉又是什么! 弗里德曼接着说,问一下你自己:究竟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威斯康辛州的《西北报》8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让全世界的人们心系奥运》的社论,称赞中国为地球做出了贡献。它主办了一次壮观的2008奥运会。人们将记住2008年的北京。这不只是由于北京奥运的焰火更大和更好,更多的是因为中国显然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成功地主办了本届奥运。中国在主办北京奥运方面表现杰出,赢得一枚金牌。 数以万计的西方记者在报道北京奥运时,也获得直接观察中国的良机,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巨变。《纽约时报》8月24日刊登了著名专栏作家纪思道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说,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新闻报导往往都是坏消息:包括逮捕异议人士、突然搜查家庭教会、封锁网站等等。这就是西方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我们报导的是飞机意外坠毁,而不报导航班正常着陆。然而,纪思道指出,近年来中国出现的趋势恰恰是相反的。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远比1980年代和1990年代我在北京居住时自由得多。普通公民现在很容易出国旅游、自由选择他们的住房和工作,他们也可以搬到他们想去的任何中国城市。 金融海啸,中国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使美国经济陷入危机,银行和大公司接连破产,失业率节节攀升。而中国虽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但经济仍稳定增长。中国在经济上的亮眼表现,使以往常常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的某些美国媒体,在态度上有了改变。 《华尔街日报》在9月25日发表一篇题评论,对中国的金融系统表示肯定。评论说,美国的金融危机迫使世界各国政府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增加还是减少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哪一种措施对国家有利?中国的银行系统是由国家控制的,北京的决策人员做出的结论是:中国的银行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华尔街日报》9月30日还刊登了美国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撰写的一篇评论,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有所减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美欧经济低迷带来的结果。这篇评论指出,这一趋势是值得欢迎的。因为它降低了通胀压力和过热的投资。它还可能使中国重新平衡其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可能缓解贸易压力。评论期待,在世界最需要中国的时候,中国应名副其实地作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华盛顿邮报:整个世界都到中国寻求帮助 《华盛顿邮报》11月30日发表社论说,现在本应当是中国发光闪耀的时刻。中国坐拥将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今年可能会取得在世界各国当中最高的,大约9%的经济增长率。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整个世界来到中国的家门口寻求帮助和领导。 这篇社论表示,美国的很多人认为中国希望上升到超级大国的地位,什么时候是中国登上这个地位的更佳时机呢?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不仅仅在贸易和金融领域,而且在气候变化、食品安全、防止武器扩散以及应对全球其它挑战方面概莫能外。然而中国领导人是正确的:在向全球扩张影响力之前,他们需要集中精力先办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既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利益。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11月的一篇社论说,“2005年,中国为了帮助世界,开始使本国货币人民币升值。”“在近年的好时光里,中国大量生产出美国人踊跃购买的廉价产品,帮助美国保持了低通胀率”。“今年9月,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社论最后说,现在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到2020年,其经济规模可能和美国相当。 《纽约时报》11月25日发表社论说, “正当西方大国为了重振本国经济,穷于应对如何为遏制经济危机而制定采取大规模刺激举措之时,他们越来越把目光转向中国。上个月,英国首相戈登·布朗要求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资金。” 据美国媒体公布的数据,截至1月底,中国拥有6529亿美元的国债,与9月相比增长了11.2%,而就在9月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一些美国媒体幽默表示,中国持有美国大量国债好比扼住了美国的喉咙,使美国变乖了。西雅图时报的一篇署名文章就说:“不要和借给你钱的人顶嘴,除非你能把钱还上。” 《芝加哥太阳时报》8月24日发表社论认为,布什总统亲赴北京观看了四天的奥运会比赛。这是因为布什非常明白美国的经济离不开中国。这篇社论指出,目前在美国,几乎一切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从牙膏到电脑配件,从食品到维生素,几乎没有什么不是中国制造的。就连我们的国旗--星条旗也是在中国生产的。事实上,在美国要想避免不买中国货几乎是不可能的。 《华盛顿邮报》12月15日发表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中美建交30年的巨大变化,赞扬邓小平高瞻远瞩。文章说,1979年1月,邓小平到美国进行历史性的访问。访问中,邓小平谈到中国将会迅猛发展。邓小平还预见中美之间将会有大量的学生学者交流,以及现代科技和贸易上的往来。文章最后说,中美正式建交30年后,中美关系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了。 美《外交》杂志:中国应该领导全球经济 《外交》杂志,由美国著名的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 是美国国际事务及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杂志之一。《外交》杂志最新一期发表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伯格斯坦的长文,文章称,因为美国的处处掣肘,中国无法承担领导全球经济的责任,美国应该为中国提供分享领导全球经济的机会。 奥巴马在美国大选中胜出,美国民众普遍希望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增強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年尾,美国主流媒体刊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的署名文章,建议奥巴马以最积极的姿态改善美中关系。 欧伦斯指出:“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有影响 力的国际关系。这意味着,当选总统奥巴马应该做什么。我的建议非常简单:早点去和经常去。” 他说:“奥巴马需要早点去。这样可以消除两国之间战略上的不信任。因为不信任是解决两个伟大国家面临问题的唯一最大障碍。” 欧伦斯提出:“奥巴马必须经常去。因为美中关系倡导的新的合作使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大规模性杀伤性武器等问题。” 欧伦斯说:“30年前,当我在国务院处理美中建交事宜的时候,没人敢设想美中关系今天的发展。中国使数以千万的人口脱贫,给人民更多的机会,这在70年代是不可能的。” 欧伦斯还说:“美国有一位新领导人,我们相信美中关系也将有新的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者很早就期待一位美国总统,他了解21世纪应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他将拥抱即将到来的机会。” 近日,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前副财长阿尔特曼在《外交》杂志2009年1-2月号上发表文章,指出世界已进入一个历史性时刻,西方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文章说, 剧烈的衰退目前正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发生,这次衰退比1981、1982年的那次衰退要可怕得多。文章称,“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以及美国民主模式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小。一些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国家正在获得新的影响力。在未来的一年中,没有国家可以从经济危机中受益,但是少数国家,如中国,可以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西方谋体 列举了如此之多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很有必要给善良的国人读者提个醒。千万别关起门来夜郎自大,别以为中国强大到可以超过美国了,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超级強国。千万别以为美国媒体今后只会给中国唱赞歌,那些成见很深的美国媒体,以及不少西方国家媒体,依然会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问题上找中国的麻烦。 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宪法报》曾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说,“中国是影响美国经济的一个越来越大的重要因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喜欢中国的政治。”文章还说,美国处理同北京关系的上策应该是扮演警察的双重角色,既当管人执法的“红脸警察”,也当面带笑容的“白脸警察”。这篇文章再明白不过地表示了美国一些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这篇文章告诫我们,看到一位面常笑容说好话的美国“白脸警察”,别忘了还有一位企图为中国管人执法的美国“红脸警察”。 随着中美两国交往的增多,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也会增多,批评的报道不可避免。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西方谋体的批评?媒体的批评与监督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常态。批评有利于发展进步。国人应用中华民族宽宏大量的美德对待西方媒体的批评,而且善于从批评中汲取教训和经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邓小平曾強调: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相信,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一定会更強大,说起话来腰杆才更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