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来2009年的是风雪交加的世界——金融海啸、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企业倒闭、恐怖主义威胁等等,还有硝烟弥漫的加沙、局势紧张的印巴边境,非洲多个国家的政治动乱,泰国迄未休止的党争,全球局势显得更加错综复杂。而度过了极不寻常2008年的中国,在外交上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所谓“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比较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令世人啧啧敬佩,也引起西方大国的忌讳。这是中国拓展外交的良好契机,还是维系过往“韬光养晦”的低调策略呢,新近在国内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 2008年,国际关系中多年积累的矛盾和危机逐渐爆发。这一年,被称为国际形势在冷战结束后变化最深刻、最剧烈的一年。同时,也是多极化趋势加速转折的一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美日欧经济相继陷入衰退,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冲突、俄与乌克兰等东欧国家的矛盾,牵动大国关系的新演变,而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越来越凸显地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谈到,“200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可以讲是打了不少的硬仗,可以说是闯关之年,但最终说明这是一个开拓之年,是一个丰收之年。”的确,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中国外交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为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 20年前,邓小平为中国制定的外交基本战略就是24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国际姿态,打破西方封锁,取得国际信任,一心一意搞国内建设,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再度表明与原先的“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路线决裂,脚踏实地而又低调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持续迅猛地发展,不仅壮大了这个的实力,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印证了这一外交战略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那么,在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年前,有人提“中国崩溃论”;3到5年前,有人提“中国威胁论”;那么现在,人们开始更多谈论的是“中国责任论”。新近,美国《外交》杂志刊登了两篇有关全球局势的文章,有一篇标题是“西方的衰落”,另一篇是“中国模式的兴起”。这两篇文章提出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战略问题。金融市场的坍塌不仅损害美国经济,还使其经济模式变得黯淡无光,并可能削弱华盛顿在全球施加影响力的能力。相形之下,中国也遭受短期打击,但实体经济遭受到的损害将小得多。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现在可以利用来进行西方无力实施的战略投资。中国将更有力量为受困国家提供援助以赢得朋友,并维持其在全球投资原材料的模式。文章更提出“当发展中国家观察世界金融市场的乱局时,可能会做出决断:中国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具吸引力。危险的是,发展中世界将转向中国学习经济经验,而非西方。”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事务教授詹姆斯直截了当地说:“这意味着中国将获得更大影响力。”事实上,世界局势变化的新趋向,连西方许多国家政要都心知肚明,甚至公开承认。 应该说,当今形势确实是中国进一步拓展外交的难得机遇,也是为构建“和谐世界”,取信国际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上佳时机。 然而,有专家认为,中国还应当坚持“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它不仅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崛起成功之后仍将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其理由是:从战略的高度看,中国与世界强国的距离仍然很大,整体实力上与先进国家仍然差一个甚至几个档次。虽然GDP上去了,现在基本上是第三位的位置。但从发展的质量来高,并不值得的骄傲。韬光养晦的核心仍是国家利益,即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要坚决维护,而在相对次要的问题上则相对超脱。千万不要为一时的“大国地位”去强出头。国际参与当然是要的,但要更多地通过多边合作的方式,以尊重加适当修正的方式对待现有的国际机制。 “韬光养晦”在英文中常被译成“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含有隐藏待机的意思,容易给人以不怀好意的诡诈感觉。实际上其主旨是:低调、务实、不强出头。这一基本精神是有效的可取的,也不会过时。 当然,面对新的时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国际视野和更大的国际责任。所谓与时俱进,正是要求中国对世界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更加重大。在现实中,改革开放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世界村”包括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使得中国的利益延伸至全球各地,这表明中国必须努力维护这些利益。同时,国际社会的变化发展需要一个积极、自信的中国更多地加入国际事务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国际社会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思维决定其傲视天下、施用霸权的国际战略,结果导致世界各国怨声载道。与美国相比,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在朝核、伊核、达尔富尔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在出兵打击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上,发挥出建设性的积极作用,在能源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等问题上,中国的主张,体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 毫无疑问,在机遇面前,在国际信任面前,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大国”,责无旁贷,不能退缩。而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贸会以及各种重大的国际政经会议等,都是这种责任和信心的表现。其实,在很多方面,中国还不能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还有待拓展和努力。诸如像美国NBA、大型国际电影节、音乐节等具有世界级巨大影响的科教文化奖活动等等。当然,提升国际地位,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不是要“强出头”,更不是去“争夺霸权”,而是中国走上强国之路,进一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抓住机遇进一步在国际上拓展外交空间,树立良好形象的积极作为。诚如中国外长杨洁篪所说,国际上出现了一些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声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这一趋势在奥运会后更加明显。“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界定我国国际定位和角色,不做超出国情和力不能及的事,同时也不回避应尽的国际义务。”(作者 张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