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都市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克林顿访朝,不独为解救人质,作者刘柠,作者系国际问题学者。全文如下: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8月4日乘专机经日本的美军基地飞抵平壤。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副委员长杨亨燮和副外长金桂宽前往机场迎接。 此乃继1994年6月吉米·卡特前总统访朝以来,访问朝鲜的第二位美国前总统。对克林顿先生来说,也是一次“姗姗来迟”的访问。1999年,美朝在柏林达成初步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导弹开发计划,美国宣布部分解除对朝制裁。2000年10月,时任克林顿政府国务卿的奥尔布赖特先期访朝,与平壤充分沟通,并为克林顿的随后来访铺平了道路,但最终却因克氏优先调停巴以冲突而搁置。据近年出版的奥尔布赖特自传《国务卿女士》透露,克林顿为此后悔不迭,因为调停巴以成了一个“没有回报”的选择,而代价就是放弃作为现任总统对平壤的“破冰之旅”——“真希望我去了平壤,而不是留在华盛顿为巴以问题做最后的斡旋。”克林顿认为,当初如果得以访朝的话,就有可能与朝方就限制生产、试验、部署和出口导弹等问题达成协议,也许就能规避后来的风险。当然,历史不承认假设,原因的原因,未必是真正的原因。但客观上,克林顿对平壤“破冰之旅”告吹,导致布什总统上台后对朝政策发生180度大急转。 但尽管如此,有消息表明,克林顿此番访朝却并非不速之访。今年6月,安理会1874号决议通过,国际社会对朝制裁升级,几乎切断了平壤赖以与世界沟通的全部物流、人流;与此同时,平壤也“一退再退”:从六方会谈,到核不扩散条约,一直到朝鲜半岛停战协定,几乎已退无可退。从发射导弹到核试验,在手中的强硬牌通打一遍之后,平壤方面于6月4日审判两名“非法入境”的美国女记者,以此又轻易换来了“人质牌”。为什么说是“人质牌”呢?两名被判12年劳教重刑的记者,审判后并未被收监服刑,而是一直待在平壤的饭店里,偶尔还被允许会见“外宾”。 为营救两名记者,美方做了大量的工作。7月,国务卿希拉里在对事件表示遗憾的同时,请求朝方“特赦”两名记者,而不是像通常那样要求无条件释放,被认为对朝鲜的司法程序表示了一定的理解与尊重。对此,平壤方面则指名要求前总统克林顿或奥巴马政府阁僚级以上的官员访朝。至此,人质问题的解决已基本不存在悬念,有人甚至乐观地认为,克林顿这次会直接把两名记者带回国。 据悉,没有任何奥巴马政府人士随克林顿赴朝,克氏完全是以退休总统的民间使者身份访问平壤。不过,鉴于10年前在朝核问题上“知遇之恩”,克氏是被平壤高度认可的“朝鲜人民的老朋友”,尤其是现任国务卿希拉里的夫君身份,克氏此行显然兼具总统特使的使命,是毋庸讳言的。乃至韩国媒体爆料说克氏随身携有奥巴马总统的亲笔信,并将获得金正日的接见。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在重重制裁与被制裁的表象背后,美朝两国始终没断联系,以朝鲜驻纽约联合国大使为管道,两国接触颇频密。据上个月巡访中、日、韩三国的美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说:“如朝鲜能以不可逆的方式决定弃核的话,美国不无一揽子应对、解决朝方所要求的代价的准备。”而众所周知,平壤所要求的代价,不仅包括解除制裁和经援,还包括缔结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及邦交正常化,后者始终是朝方在安全保障问题上的悬念。只需对过去15年来朝核问题所走过的道路多少有所了解便会明白,坎贝尔的表态堪称“向前看”,相当程度上也代表了奥巴马对平壤的“低姿态”。 因此,克林顿此番访朝,首先意味着美朝“破冰”,兹事体大。其目的当然绝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质问题。以此为由头,朝核问题的“后六方会谈”时代兴许就此大幕开启也未可知。毕竟对平壤来说,时间未必很多了;而对美国来说,也许奥巴马的对朝“新思维”已日趋成熟。虽然后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靠谱的尚无法断言,但从华盛顿并不拒绝,甚至颇乐于与朝单独接触这点来看,跟以前已有大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