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趋势 /来自中华网社区club.china.com/ 1.趋势:.适度调整两个双边关系,力求讨好双方以获得最大的“核讹诈红利”。 2.走向: 对华政策。指导思想上“保持友好”是基调,但对华会降低对华的期待,减少对华的信赖;外交实践上维护“友好大局”,但在某些问题上对中国说“不”,也会更加“有尊严”地接受中国的援助;更加有选择地接受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调解”。 对美政策。指导思想上逐渐形成“以美牵华俄、依美抗韩日”的原则;在沟通渠道上继续坚持“朝美双边直接谈判”为唯一解决核问题的通道;实践上有条件地对美国让步,以构建“朝美直接联系”的非六方模式、以获得更多的“核红利”。 二.原因 1.朝鲜视美国为制约其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它是朝鲜“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和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说“美国优先”以前更多的都是表现为“硬”的话,那么现在则表现为“软”。因为“硬”招的用到极点了,软的肯定也要跟着来,更何况朝鲜的“硬”也是为“软”的铺垫的,因此说朝鲜现在的“软”实际是过去“硬”的延续 长期以来朝鲜把“先军思想”作为其立国之根,把“核武优先”作为立国之本,都是“硬”的表现。除了它要以之来制止美国的武力冒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之来敲打美国的神经,迫使美国与其直接对话,尽可能在“让步”基础上发展与美国的正常关系,以减轻自己战略压力,使自己在与周边国家的博弈中居于积极的地位。 从某种角度来说,朝鲜致力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是由其国家利益决定的,并非权宜之计。 2.朝鲜视“六方会议”为牺牲朝鲜利益的“分赃”场所,相关“四方”都是美国的“帮凶”。 一般来说,任何国家的外交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四方”对朝的政策未免要打上本国的烙印,所以朝鲜也会“心知肚明”;也因为朝鲜无核化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所以朝鲜对“四方”和美国达成的基本共识未免要带上某种“愤慨”;而作为“盟友”的中国,不但在朝鲜“核心利益”问题上没有跟朝鲜“保持一致”,而且还在行动上对朝鲜的“执着”给以了“不友好”的对待。 因此,它对“六方会议”已经失去了热情和耐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四方”已失去了期待和信心。在充满绝望和沮丧的朝鲜来看,眼下是该和美国“和好”的时候了。 3.朝鲜视中国为爱恨交加的“异床夫妻”,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中国的“篮子”里面。 朝鲜知道中国对它的重要性,但它对中国的“阴晦”心结也很“沉”,所以在吸“中国奶牛”奶的同时,也对中国有较大的抗拒心理。这些“阴晦”为:一是领土情节,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南北朝鲜都在暗中对中国东北三省有非分之心;二是弱者情节,基于古代中国王朝曾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朝鲜人对中国怀有严重的猜疑心理;三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异议;四是中韩建交的冲击;五是中国不能满足朝鲜“狮子口”般的要求;六是不满中国在“六方会议”中的表现----。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发酵”,使中国在朝鲜心里的位置“轻”了好多,所以朝鲜要调整对外关系就不足为奇了。 三.制约因素 朝鲜能否如愿地”转换”政策以及“转换”的程度都要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和政策,美国对它越“软”,它对美国的“让步”就越多,也就对美国越软;它对中国的“依赖”就越少,对中国说“不”的机会就越多。 目前,美国对朝鲜的基调仍然是“硬”的,除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差异外,美国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有这个敌人,借此来作为强化对东亚以及太平洋控制的抓手。但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变,美国对外政策上的“横冲直闯”似乎收敛了好多,于是“巧实力”外交就出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朝政策似乎也出现了“松动”的苗头,“克林顿救人外交”和“小黑哥礼物外交”就是征兆,它意味着:一是美国有直接和朝鲜联系的意向;二是美国可能效仿克林顿末任期的核“怀柔”政策。如果朝鲜能放弃“有核”政策,美国肯定会给与朝鲜以“核红利”;如果朝鲜能在对抗“中俄”两国的问题上能逐渐和美国“心连心”,那么美国没有理由把逐渐“倒戈”的朝鲜拒之以门外。 所以,朝鲜对华、对美的政策变化、朝鲜的如意算盘能否实现最终还得看美国对朝鲜的政策,从某种程度来讲朝鲜半岛、东亚和太平洋的局势还是由美国来操控的。 (匆忙而写,错谬难免,请指正)2009.8.13晚2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