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报:中国“甘当第二”是理性选择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30日文章】题:中国不做世界第一的智慧 中国社科院4月26日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 2008年,中国国家竞争力在20国集团中排名第9,与2004年没有变化;该蓝皮书作者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家竞争力才会进入世界五强,而非成为世界的第二或第一强国。更意味深长的是,在这本蓝皮书中,中国竞争力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这就是说,中国认为,到本世纪中甚至之后更长一段时间,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满足于做世界第二强国,而不是挑战美国的第一强国地位。 蓝皮书作者的论述,从一个战略高度点出了中美实力消长的迸程,也点出了中国对发展方向的定位。中美双方对彼此定位,以及在双边问题上的战略目标,会影响未来20年乃至50年的中美战略走向。 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大国冲突、冷战结束等大事件,但双方的基本定位还是没有变化。虽然华盛顿对中国仍然深具疑虑,但已经基本认定中国不是美国必须打垮的敌人,反而有可能在美国软硬兼施之下,承担起对世界的责任与义务。 就中国而言,出于实力因素,中国似乎仍然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然而,由于中国蛔起速度之快,对世界影响之巨,中国在长期的国际战略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因此,中国在对美国的定位上,出现了很大分歧。 一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派,一方是稳健改革派。前者要求以经济优势作为基础,以民族主义不断高涨的民气为动力,争取快速与美国平起平坐,或者与美国分庭抗礼。而稳健改革派则认为,中国实力未稳,内部矛盾复杂,周边国家动荡,因此在对美关系上,主张继续奉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为此,中国不仅不应正面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更要在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限度地支持美国的全球领袖地位。 中国为何认同美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这不是因为北京害怕美国,也不是不知道美国最希望中国“变色”。中国清楚地知道,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绩,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冷战后的国际环境是分不开的。而这30年的国际环境,正是由于美国这个超级强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并不需要感谢美国,但北京明白,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对中国稳定开放是有助的。 美国是围堵中国的“最大黑手”。但美国也承担了稳定中国周边地区,防止地区爆发战争的角色,使中国获得了内部发展的和平环境。由此可见,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利大于弊。更不用说,美国的开放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已经看到,美国的实力正在衰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这个过程走得长一点,对中国有利无害。 从表面看,中国40年甘做第二强国是软。实际上,这是聪明、理性的选择。中国对美国的定位,将有效帮助中国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持续和平发展,并放手解决国内的棘手问题。 美刊:中国“当第二更好”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4月27日文章】题:中国:当第二更好(作者 保罗·登林格)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两大汽车出租公司:赫茨(Hertz)和阿维斯(Avis)。麦迪逊大街(美国广告业中心——本报注)上的多伊尔·戴恩·伯恩巴克公司在全面研究了其客户阿维斯公司的竞争前景后,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这一领域,赫茨公司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阿维斯公司不可能只靠一次广告活动就夺走领先地位。 因此,这些广告人并没有试图去隐瞒阿维斯公司是竞争失败的汽车出租公司这一事实,他们反而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何不把第二名转化为一种资产呢?由此诞生了阿维斯公司“我们更努力”的广告活动,这是当时最成功的广告活动之一。其言下之意是:市场上的第一名(赫茨公司)可能会有点懒惰和自满,不会像阿维斯公司那样对每个客户都很重视。 这次广告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1962年活动开始时,阿维斯公司在整个汽车出租市场上只占11%且没什么利润;到1966年,它的占有率达到了35%且颇有盈余。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动态在很多方面与此类似——美国是赫茨公司而中国是阿维斯公司。 在改革开放的前29年,从美国的金融业到购买中国制造商品的美国消费者,中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美国提供的看似无穷无尽的信贷支持。在美国人花钱时,中国人在存钱,中国经济则被调整成出口导向型以赚取中国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外汇资金。 但到了2008年9月,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美国金融业陷入停顿,而全球贸易也几乎立刻消失了。同年11月,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将向中国经济投入5860亿美元。这项一揽子刺激计划奏效了,中国成功地让中国和世界经济得以维持下去。 在这场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依赖的是美国消费者。如今依赖的是中国的产出和活跃。尽管中国政府乐于接受别人对它的尊重,但它还不适应如今不断获得的密切关注。 尽管许多美国人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描述成某种大师计划的一部分,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这么认为。实际上,他们觉得中国过早地被推上了世界舞台,它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指责华尔街和华盛顿应为这一大灾难负责。 为了使中国的投资组合多元化,中国的国有企业表现出更乐于购买澳大利亚、非洲、南美和东南亚地区商品的态度。中国企业在几乎科昔任何代价捍卫石油和煤炭储备时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姿态,在一个格外糟糕的时期打击了美国人,因为美国在交通上是如此依赖汽车,而其发电站又如此依赖煤炭。 中国努力了,也繁荣起来了,随后被强行推到聚光灯下。现在,由于发现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逃过别人的批评,它只能更加努力。 当第二要容易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