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8月1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文《维基泄密 激不起千层浪?》。文章说,维基泄密网站发布9万多份泄密文件披露美军“不能说的秘密”,震惊美国朝野。然而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冷却下来,看来泄密事件在国内对奥巴马政府并没形成太大压力。反而让奥巴马借力,为阿富汗新战略辩解。 文章摘编如下: 专门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的维基泄密网站(WikiLeaks)两周前在网上曝光9万多份阿富汗战争密件,并破天荒和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分享资料,让它们在同一天对泄密文件作了同步报道。 9万多份文件数量惊人,很多人担心这可能变成越战期间“五角大楼文件”外泄的翻版,会对国内外政治和阿富汗战略的实行带来深远影响。 1971年,五角大楼分析员埃尔斯伯格把国防部智囊团编写的数千页越南战争绝密文件报告,泄露给《纽约时报》。这些文件讲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始末,揭示了历任政府在有关越南战争的议题上如何欺骗误导民众等。曝光文件引发反战浪潮,最终导致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以失败收场。 然而,维基泄密轰动效应不到一个星期就冷却下来。美国媒体很快得出结论:这些文件其实雷声大雨点小,并没爆出什么“猛料”。泄密事件之所以史无前例的是文件的规模和涵盖范围,而不是内容本身,重要性绝不能和五角大楼泄密案相提并论。 目前看来,泄密事件在国内对奥巴马政府并没形成太大压力,反而让奥巴马借力,为阿富汗新战略辩解。国会共和党人一反常态不约而同地保持了缄默。媒体指出,这是因为维基泄密迄今公布的文件自2004年1月起,止于2009年12月,那是布什执政时期。换句话说,外泄文件披露的阿富汗混乱战况应归咎于前政府。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泄密文件所披露的内容,恰恰证明了他去年底决定彻底评估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策略是正确的。奥巴马说:“虽然我对敏感资料的泄露感到担忧,这有可能会给在阿富汗的士兵和行动带来危害,但是这些泄密内容没有什么不为公众所知的内容。” 是“秘密”不是“绝密” 五角大楼发言人指出,外泄文件的级别是“秘密”(secret)而不是“绝密”(top secret),层次并不高,加上是几年前的文件,其揭示的种种问题在奥巴马上台后已逐步纠正。 就连维基泄密钦点分享机密的《纽约时报》和《卫报》也谨慎指出,维基泄密披露的信息往往渠道不明,未可尽信。 《华盛顿邮报》社论说,维基泄密网站创始人阿桑格夸大了文件的重要性,也太抬举了自己,文件内容称不上秘史。它认为文档的公布至多是增进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了解,但不会改变许多人的想法。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里奇说,左派和右派上周难得取得共识,认为阿富汗战争文档不能和五角大楼文件相提并论,倒像是个别官员的“战争日志”。它们没包含新的内容也不会改变战争方向。 《纽约时报》也透露,文章发表前曾和白宫打过招呼,白宫并没出面阻止,只要求时报转告维基泄密好自为之,不要泄露有害的敏感资料。 《华盛顿邮报》记者法希和中岛指出,五角大楼文件是国防部智囊团整理出来的报告,是已成定论的绝密战略文件,引述的文件来自最高层,包括白宫备忘录、国防情报、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电报,尽管数量庞大,但内容相当一致,直接指向了当时美国决策层隐瞒事实真相。而阿富汗战争日志则属于秘密战术文件,是有待加工的原始情报,呈报人级别都不高,内容分散和琐碎,可作多重解读。他们访问了邮报前总编辑布拉德利,据他分析,尼克松总统企图阻止五角大楼文件见报,反而使文件洛阳纸贵。 奥巴马政府冷处理 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低调的冷处理,除了谴责泄密行为可能带来安全威胁及誓将泄密者捉拿归案,并没暴跳如雷或恫言采取法律行动,禁止尚未公布的其他密件上网上报。 反观尼克松处理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手法极为低劣。埃尔斯伯格泄露的文件涉及杜鲁门以及约翰逊四位前总统在任期间对越战所作的政治及军事决定,无关尼克松,他大可低调处理。 无奈尼克松本性多疑,加上对来临的1972年总统选举焦躁不安,老是怀疑新闻界和他作对,政府内部的泄密让他感觉内外交困,腹背受敌,为了稳住阵脚,尼克松采取了激烈手段,下令成立白宫的反间谍班底——所谓的“铅管工”,专门调查泄密原因和堵塞漏洞。随着最高法院以维护新闻自由判准《纽约时报》继续刊登文件,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白宫幕僚可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名义下用尽手段,对泄密行为进行监视和打击,结果铸成大错。 可以说,如果没有五角大楼文件泄密引发的风波,很可能就不会有“铅管工”,也不会有爆窃民主党全国总部水门大厦的事件,而尼克松也不至于为了掩盖真相而受弹劾。 五角大楼越战文件和阿富汗战争文件的另一差别是,报纸不可能容得下数千份文件,维基泄密却可在几分钟内上载9万多份文件。 数字化时代 更容易窃密 一些网络分析师认为,在数字化时代,窃取机密更加容易,政府和军方正面临新的挑战。泄密者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获取或发布大量机密。 据报道,已遭国防部拘押的首号泄密嫌疑人曼宁时常拿着空白的激光唱片走进军方信息室,佯装要刻录流行歌曲,然后假装一边听歌一边下载机密资料。为掩人耳目,有时他还刻意“对嘴假唱”,最终获取了大量资料。而埃尔斯伯格当年只能靠复印机,战战兢兢地逐张复印了7000多页资料。 问题是,面对资讯爆炸,媒体如何善用新闻自由和解读权?像维基泄密这样把到手的机密一股脑儿铺天盖地地放上网,算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如果没有三家平面媒体对收到的海量资料进行消化、分析并整理成新闻,恐怕很多人反而会受其误导而分辨不出是非真假。(陈青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