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海权、航母以及未来10年可能的战争


日期:2010-11-08 11:00:15|2010-11-08 11:00:15 来源:中华网论坛 作者:宋看看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反对造航母,理由无外呼什么劳民伤财、那是进攻武器、海军无用论。对于这些观点,我只能说反对的人请你们先提高一下自己最基本的常识再来发表意见。   我们是只是陆权国家么?   从历史上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长达700年时间里是海洋上的强大帝国。早在南宋时期,南宋政府大力推崇海洋贸易,当时南宋的GDP占全世界GDP的75%,而它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海洋贸易。当时世界上已探明的海洋基本都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据估计仅仅是因为海难沉没的商船就多达10万艘,在海上丝绸之路经常会发现南宋时期的沉船,最远在非洲都有发现。造船工艺精湛,民间的航海家很多,以至于有西方海洋学家称,全世界的海洋都掌握在了中国人的手里。当时在沿海地区凡是地理条件准许的位置都被开发成了港口,富可敌国的商人遍地都是。华人的影响力控制着整个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甚至触及到非洲和欧洲。蒙古族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彪悍的民族了吧,但是这个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民族在和南宋的战争却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足以证明了南宋综合国力的强悍。以至于这个骑马的民族在入主中原后被南宋的富裕而震惊。而元朝建立后继续沿用了南宋鼓励海洋贸易的政策,以至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发展海军攻打过日本本土的朝代。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足以证明了海洋政策所带了的好处。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海权   到了明清两代朝廷害怕民众与外界勾结实行了禁海政策,最黑暗的时代片板不得入海,大船要拆掉、会造大船的人要杀掉、造船图纸 航海图要烧掉、商人不得从事海洋贸易、渔民后撤100里去种地不得捕鱼。而这一禁海政策执行了600多年。有位西方学家说:“真的不可思意,全世界都迎来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为什么中国主动从海洋上撤退,而且一撤就是600年”   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可又谁知道郑和只不过是踩在巨人肩膀上成名而已,在郑和之前有多少民间的航海家不为历史所记载,这都归功于当时中国的600年禁海政策。从焚书坑儒开始,中国的帝王就有了抹杀前朝历史和文明的习惯。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基本没有了海洋贸易,闭关锁国。而为了加强对外界的了解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官方。所以郑和7下西洋一直是赔本的买卖,虽然看着辉煌却劳民伤财。咎其原因无外呼中国人浓重的土地意识。郑成功他爹郑芝龙是当时最大的海盗,清朝对他进行招安的时候,他提出的条件就是希望清朝政府开放海洋贸易,最后被杀于菜市口,而他的儿子郑成功之所以可以呼风唤雨也是因为他垄断了整个南亚的海洋贸易。   有很多人认为甲午战争输在了清朝的腐败上,但我看来那只是个外因,真正内在的最本质的原因是中国当时没有海洋意识。土地意识根深蒂固,一个没有海洋贸易的国家你要海军干什么?那个时候的海军是靠土地来养着,而海军又没有什么海上贸易可以去保护,大家想想这样的海军会主动出击么?这样的海军只能是防御性质的海军。以至于出现了军舰躲在军港里配合岸基炮台进行防御的笑话。而最可笑的是,最后还是输在了陆地上。   现在中国的海权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现在的海洋贸易已经超过了万亿,有80%的贸易依靠海洋运输,无论是发展海军的理由还是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反对发展航母呢?看看银河号事件、看看中国的商船在非洲无法靠岸、看看中国周边地区一系列的军演。我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工业革命、甚至我们已经原地踏步了600年,我们还在等什么?   有人认为造航母劳民伤财,持这种观点的人简直就是无知,建造一艘航母要涉及多少技术和行业?可以去看看美国二战后建造航母给美国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航母本身能干什么放在后面说,仅建造航母本身就可以解决多少就业岗位?他所形成的产业链将使上百个行业直接收益,他将使中国的整体工业体系得到质的飞跃。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是任何国家的支柱产业,但是别忘了,房地产是会产生泡沫的,而只有军工不会产生任何泡沫。只要有国家和民族的划分,军工就是最有力量的国家支柱产业。建造航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航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这个过程来进行经验积累、技术创新、人才储备。苏联解体后20多年的断档期就让俄罗斯军事技术全面落后,日本战败后国防体系被解散也经历了30多年的断档期,以至以零式战斗机闻名世界的日本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到现在也一直是依靠美国。而中国600多年的断档还不够么?还要自毁生路?   还有人认为航母是进攻武器,当今科技发展到现在,很多武器装备还分的清进攻和防御么?拿原子弹来说,如此大的杀伤力应该是进攻武器吧?但是谁敢用?谁会去用?难道就不造了?我们有了就不怕别国的核讹诈,我们有了毁灭对方的能力就不怕对方毁灭我们。那你说它到底是进攻武器还是防御武器。再拿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说说,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一致反对?那只是拦截空中目标的系统,属于防御武器你有什么资格反对别国发展?可是把它放在美国本土是防御武器,放在中国或俄罗斯的家门口还是防御武器吗?你的飞机无法升空,你的导弹可能被拦截,那它就成了进攻武器。所以最好的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我们只有具备了去美国领海军演的能力,他才不敢猖狂的叫嚣着要进黄海。   还有人说海军无用论,有人说海军不如空军重要。在我看来海军和空军同等重要,而且现在中国根本不差钱。当你的商船在公海被拦截的时候你的空军保护的了么?我们的J10飞的再远能飞到非洲和南美么?我们的军火要卖到伊朗怎么运过去?难道走陆路?没有强大的海军突破海洋的封锁,我们的民用贸易和军贸都无法得到保证。   当今中国的国防   当今中国的国防的问题并不在于资金,也不是技术问题。我国的国防就是国防,而美国的国防叫国防经济。我们不是没有价廉物美的武器,不是没有想要中国武器的国家。为什么我们只能卖卖轻武器,为什么不能像美国那样用国防经济来养国防?为什么在西方对中国军事禁运的时候,我们自己还禁止出口自己的武器?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军突破海洋上的封锁。我们要的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再变成效益,也就是红灿灿的毛爷爷。   目前的中国的国际形势:   在我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一是技术发达国家,他们依靠高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来赚取高附加值的利润,另一种国家是给发达国家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土地成本和金融成本的赚取微薄利润的国家,就好像是现在的中国。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只配扮演这个食物链的最底层的角色。他们不准许这样的国家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因为一旦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科技方面超越了他们,那么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金融成本。中国将占尽所有优势。美国不怕中国有钱,他不能容忍的是中国现在有钱了,不安分了,要提高自己的科技力量,要转型自己的竞争地位。那些国外的寡头们已经明确的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   最近中国周边不太平,其实看看亚洲的近代史就可以发现。中美虽然有过无数的摩擦,但是真正具有大战略性质的对撞和博弈只发生过1次,而这是第2次。第一次就是朝鲜战争和后来的美国对越南的战争,这两次的失败基本上让美国退出了亚洲的话语权之争。美国在亚洲的影响无非就是在日本和韩国的军事威胁成分的存在。而话语权基本放弃了。美国和南亚几乎这几十年没有太大的贸易往来,中国对越南和印度的战争美国也只能默认而无能为力。   而伊拉克战争和次贷危机后欧洲的衰败让美国认识到这些传统盟友在今后它推行世界霸权的过程中很难再给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从最近英国航母的裸奔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美国需要新的盟友。而新的盟友要具备两个条件,1是把对美国产生竞争威胁的中国当作敌人2是有钱。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国家处了传统的日本和韩国外美国开始拉拢新兴的印度和南亚国家。所以我想提醒所有的中国人,这次博弈绝对不等同以往的摩擦,这是即朝鲜战争后中美的又一次大战略上的对撞。他将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格局。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正上演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所以钓鱼岛早就不是一个岛的问题了。天安舰也绝对不是一条船的问题那么简单。这都是为美国高度介入亚洲提供的一个借口。说不好哪天CNN的新闻里会报道南亚的某国的某船被疑似某国鱼类击沉,这样的弥天大谎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还少吗?卢沟桥、918我们不是没经历过。美国深深的知道不能再给中国10年的大发展时间了。   所以笔者认为未来10年中国可能难免一战,而此战不大可能是美国与中国的直接战争。有可能又是美国的代理人战争。当然也不排除美国直接参战。战争可能不是全面的,也可能时间很短。而战争的结果有两种,1是中国赢,那么美国像上次一样放弃亚洲的话语权,而这正是中国的目的。第2个结果是美国赢,中国是什么结果不可想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将继续维持其霸权50到100年。   所以时不我待,中国不仅要做好战争准备,还要通过各种外交、经济、政治手段来避免这场战争,而10年内若无战事的话,那么不用再战胜负已分。因以当前的经济发展来看10年后美国已无力再战,而如果无法避免那么必须保证打赢。从而结束美国的世界霸权。当然中国10年的时间不可能完全超越美国,但是却可以把美国的影响赶出亚洲,世界变成多级世界。这正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大战略目标。   有人说中国现在要崛起了,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强国。我们不是崛起,只是苏醒,只是回归。只是要拿回失去的东西而已。中国上千年的鼎盛时期威胁到谁了?希望中国人摒弃掉严重的土地意识,如果放弃了海洋,最后还会输在陆地上。所以加强经济建设,振兴大西北 大西南,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来往,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在亚洲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国防,尤其是强大的海军作为保障。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