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香港】:潜航员为中国迈出一大步


日期:2011-08-02 14:26:11|2011-08-02 14:26:11 来源:称霸东海博客

  “蛟龙号”主驾驶、首席潜航员叶聪每次执行任务之前都要给父母和妻子发一封电子邮件。   在5000米深处,“蛟龙号”承载的压力相当于排水量为10万吨的航母的重量。没有逃生舱,也没有救援队。主电池仅能持续供电数小时,在第一次下潜试验期间曾发生过泄漏。   26日,由于天气恶劣,“蛟龙号”下水比预定时间推迟了数小时——但仍下潜到5034米的深度。   叶聪与其他两名潜航员一起,操纵7个电动推进器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几个动作,用机械手采集了一些沉积物样品,并拍摄了几张深海生物照片。   “蛟龙号”内部既有监视器,又有操纵杆和按钮,因此留给他们三人的空间非常有限。伸一伸腿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省电,一只灯泡被调得非常昏暗,电子设备更使里面闷热难当。   叶聪早些时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的工作所具有的挑战性堪比航天员。   叶聪说,他很喜欢他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能使他享受自由。一旦离开母船,他就可以自行作出所有决定。   为了追寻石油、矿物和声望,中国政府动员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建造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载人科研潜水器。“蛟龙号”目标是可以在7000米的深处来去自由,代表着中国在物理、化学、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和材料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随着中国成为第五个能够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中国的各种技术、资源条件相比其他几个国家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   “蛟龙号”的超韧性船体使用的是钛合金。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船体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赵俊海说,船体由俄罗斯制造,并从那里进口而来。   这项工程始于2002年。赵俊海的研究小组对流体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潜水器的形状,然后起草了有关船体材料的说明书。内地没有哪个厂家能够生产接近于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   赵俊海说,“蛟龙号”的最大作业深度取决于船体的强度和质量。他说:“中国的军用潜艇只需要下潜几百米,而要在7000米深的地方进行作业,我们就需要有非常薄又非常轻、但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东西。”   当船体从俄罗斯运来后,X光扫描仪的扫描结果令人惊讶。据报道,内地任何扫描仪都无法穿透这种材料。中国人完全不了解俄罗斯人使用的技术。   但研究人员学得很快。“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去年告诉记者,他们已完全掌握用来制造“蛟龙号”(包括船体材料在内)的所有外国技术。   据报道,崔维成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所有核心技术,并在逐步以国产产品取代进口设备。他说,即便其他国家中断零部件供应,他们也能再造一艘“蛟龙号”取而代之。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