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英媒:“中国制造”其实是给美国“做嫁衣”?


日期:2011-08-17 09:46:29|2011-08-17 09:46:29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8月17日讯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日前发文解读中美经济关系,称“中国制造”的最大获利者其实是美国。原文摘要如下:   在上个月的超额贸易逆差过后,又有人开始鼓吹全球失衡。按此逻辑,贸易顺差越大意味着中美经济关系更加扭曲。一些人说,“买下美国”,把美国的钱留在美国,不让中国人吸走。   但是,顺差真的能正确衡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吗?也许不是。   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工作人员在一封“经济信函”写道,当美国消费者购买一件中国制造的商品,支付的钱中的一大部分以美元的形式仍在美国流通。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如果你买了一双70美元的鞋,对于鞋子本身的花费只是这70美元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钱都花在了租金、工资、储存、广告和运输上。   按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计算,消费者支出的88.5%其实花在了“美国制造”上,包括占消费支出大头的服务费用。事实上,美国消费者支出只有2.7%花在了中国制造的商品本身上。甚至据说,就连2.7%这个数字也显得略高了一点。   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占美国消费者支出的2.7%,而其中的1.2%的商品反映的是进口商品的成本。因此,平均下来,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商品,55美分购买到的是美国的服务。换言之,由于电子产品和服饰比其他商品和服务能获取更高的零售和批发利润,美国从“中国制造”商品获取的利润大大超过其它进口商品的获利。   由于中国制造的商品通常是像T恤或鞋类这样的低端商品或者高利润的DVD播放器和电视等,因而从数据角度看,“中国制造”比起德国或者日本的商品对美国贡献更多。   这样一来,除了使消费者对美国百货商店售卖的中国制造烘烤机更加心安,通货膨胀问题也得以解释。如果中国产品只占消费支出的2.7%,那么俄亥俄州的消费者不大可能感受到中国广东工厂劳工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所以大家都是是赢家,是吧?(刘海强 董菁)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