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印度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网站8月5日发表题为《趋炎附势与制衡游戏》的文章,文章说,近十年来,美印关系回暖升温,但仍存在矛盾。印度既依附于美国,又试图制衡其全球霸权。这种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可能源于其对美外交政策的不满。 在经历了冷战时期的动荡之后,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在近十年间出现回暖升温,但乔治·W·布什总统口中的两个“天生伙伴”并非没有矛盾,这在印度针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印度似乎利用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来为自己谋利。无论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印度一直请求美国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印度也对美国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的态度发起挑战并与其他正在崛起的强国一道倡导多极世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温和地制衡美国霸权。因此,抛开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论调,重要的是不要忽略困扰着印美关系的矛盾。 印度趋炎附势 奥巴马总统去年访问新德里期间,高度评价印美伙伴关系是“2 1世纪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关系”。也是在这次访问期间,美国第一次公开支持印度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印度的坚持下,美国还同意帮助印度成为四个重要的不扩散核武器机制与组织的成员国:核供应国集团、“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瓦瑟纳尔安排”和“澳大利亚集团”。最终,印度还成功说服美国取消对其空间和国防机构出口技术的限制。 显然,印度对美国的态度是一种“趋炎附势”。正在崛起的国家往往会依附强国,让自己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变得顺利。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2008年签署的《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由于印度决定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4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游离在全球核秩序的边缘。是小布什总统发起了旨在让印度回到国际核政治主流的对话。当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对核供应国集团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敦促变成了施压时,它确保了印度进入华盛顿在冷战期间努力建立的核不扩散机制。法国和俄罗斯———所谓的其他大国———一直想与印度进行核交易,但只有美国能够让印度摆脱核流放。这项核协议之所以被视为印度崛起的基石,是因为美国这个全球霸权力量认可了印度在大国俱乐部的候补资格。 玩弄制衡游戏 而印度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又存在着极度矛盾心理。它一面攀附美国,一面又试图温和地制衡美国的全球霸权。例如,印度拒绝投票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不言自明地支持卡扎菲政权,甚至在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严重侵犯人权后仍决定支持叙利亚加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印度的种种做法清楚地表明,美国的民主说教和倡导行动让它感到不舒服。 印度还强烈支持多极世界秩序的理念,在像“金砖国家”这样的多边机制背景下表现得最为明确。有趣的是,并非全球政治一极的印度似乎想当然地认为建立反霸权联盟是有好处的,尽管它自身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美国持续保持霸权地位。 在印度做出的外交政策决策中,温和制衡的特点相当明显。首先,至少在理论上,印度的确承认倡导民主对于和平与稳定有好处。它经常抱怨巴基斯坦的专制统治和巴军方在给印度制造麻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由此看来,印度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上的不合作态度显然不是基于此原则,而主要是为了制衡一些国家、特别是目前控制着全球政治态势的美国。 其次,虽然印度在全球政坛的持续崛起要靠美国在全球占据的首要地位,但当涉及赞美多极制度时,它公开站在了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一边。印度近期想在世界舞台上实现的大多数目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或核供应国集团等多边组织的成员国资格———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美国的支持及其全球领导地位。但印度有关多极世界的论调却削弱了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合法性。 印需更加理性 印度经济规模庞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却低得可怜,可谓“不成熟的超级大国”。这个比喻也同样适用于目前其对美国的主导战略思想。这种既攀附又制衡的做法只是反映了印度战略精英的自负,他们认为印度对于美国来说非常重要。也许还有一个因素可以解释这种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那就是印度对美国的某些政策、特别是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政策感到不满,认为这些政策有损印度利益。然而,如果印度想让美国更加关注它在本地区的关切事项,与美国进行积极的接触是唯一的前进方向,而不能通过与美国的利益作对来影响美国的政策。 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说,最理性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国家利益和对国家实力的冷静评估确定的,而不是根据政府如何看待自己或它们的价值判断来确定政策。在当今世界,美国处于首要地位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印度需要美国在全球发挥领导作用,从而帮助它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印度的外交政策应该继续关注美国的利益与关切点。(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研究学者约盖什·乔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