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近代海军首次对外作战:海权意识缺失代价沉重


日期:2014-12-11 09:37:17|2014-12-11 09:37:17 来源:当代海军

  马江海战,清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战争却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以清军完败结束,这种结局的出现与清政府海权意识缺失、军事战略误判、临战错失先机等有直接关系。   马江海战水域 1884年8月23日在福州马尾爆发的中法马江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后第一次对外作战。这场战争因辐射范围不大、对政局影响有限,故在晚清沉重的屈辱史里并不引人瞩目。但作为一场仅仅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的近代海战,其参战双方实力相近而战果反差甚巨,除了让人惊讶咄咄怪事之外,更值得后人从海洋战略和军事思想领域进行深刻反思。   战争简况   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在越南战场上,中法双方虽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由于清廷统治者的腐朽,最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简明条约》。因清廷中“清流派”反对,条约没能实现,法国随即派出远东舰队到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威胁和讹诈,逼迫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为切断台湾与福建的联系,并一举消灭福建水师,从1884年7月中旬开始,法军舰以“游历”为名陆续进入福州马尾军港。其间,清政府因寄希望于和法国的谈判以及英美等国的调停而延误时机,战事终在8月23日爆发。   23日(农历甲申七月初三)下午1时56分, 法国侵略舰队在马尾军港内的马江江面上向清朝福建水师舰队开炮,短短30多分钟,清军11艘军舰9艘被炸沉没, 将士死亡760余人。船厂、沿江炮台均受到严重毁坏。法军仅死伤30余人,2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余为轻伤。此役,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福建船政18年的积累折损殆尽,清廷丧失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的制海权。   败因分析   马江海战,清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然而,战争却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以清军完败结束,这种结局的出现与清政府海权意识缺失、军事战略误判、临战错失先机等有直接关系。   一是传统陆权思想制约海权意识发展。海权意识是由海上自由贸易保护派生而来,但明清两代,为保持以“陆权”为主的农耕社会的稳定,采取了“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在“重农抑商”等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海权意识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清末洋务运动已经显现出海权意识萌芽,但受腐朽封建制度所限,清朝统治者的观念难有根本转变。马江海战爆发前,清廷已经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1874年,清廷进行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海防大讨论,决定“塞防与海防并重”。但遗憾的是,清政府筹备海防,建立和发展海军,主要目的是“自强”、“御侮”,维护死守“陆权思想”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海权意识缺失导致清廷思想观念上的先败。   二是寄望“道义”占优导致军事战略误判。中国传统军事理论把“道义”作为战争第一前提:强调以和为贵,追求和平,厌弃战争;要求发动战争必须出于正义,“师出有名”;积极寻找战争替代手段,努力用“文伐”代替“武战”。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正确的,但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和后盾。但是,清政府自中法开战以来死板教条地寄望于虚幻的“道义”,死抱避战求和心态。对于法国海军的频频挑衅,清廷严令“不可衅由我启”,慈禧太后谕“无旨不得先行开炮”,闽浙总督何?、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不得不“严谕水师,不准开炮,违者虽胜亦斩”。清政府和战不定,始终不敢鼓足勇气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在战略全局上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三是临战错失先机造成清军迅速溃败。战场制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先下手为强”,马江海战即是这样一场典型战例。交战前,福建水师位于闽江上游,法舰在下游。由于军舰主炮和铁锚均在舰艏,船身会随潮水涨落改变方向(上午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下午落潮时,船头指向上游)。法军选择落潮时开火,大部分中国军舰完全暴露在法舰主炮火力之下,沦为法军“海上靶船”。其实,朝廷“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的旨令,并没限制一旦开战我方当可全面反击,以及临机反制等。这本就是前线清军主帅的职责所在。而毫无统兵战斗经验的前敌将领昏聩愚忠,在战争一触即发、法军发出最后通牒之际,竟然对外封锁消息,使战机错失,30分钟的海战变成一场胜负立判的血腥屠杀,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启示思考   前车之覆、后事之鉴,130年前马江海战的教训和启示仍值得殷鉴。   (一)构建现代海权意识,规划海洋发展战略   中华民族发源自大陆,陆地是最主要的生活舞台,因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就是陆地文化。受此影响下的陆权社会,人和土地紧密结合,社会管理体制的运作依赖这种关系。所以,商业经济成为陆权农耕社会的附庸,商业规模被严格限制。然而,海洋社会依赖商业贸易,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因此,需要陆军保护的农耕文明难以孕育出海权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转型呈现加速趋势。时至今日,我国对国际能源等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我国已不知不觉由传统农耕国家不断转向现代海洋国家。相较于晚清“洋务运动”,这次海权意识的觉醒是建立在经济结构质变、海上生命线凸显、国家安全越出主权领土范围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自觉认知基础上。来自“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召唤强大海权的历史定式,以及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等面向海洋的逻辑正在我国次第展开。因此,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国家总体海洋战略和海洋发展战略,从思想认知领域建构面向21世纪的全民海权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主动作为,以维护和拓展我国海洋权益。   (二)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维护国家海洋利益   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海洋大国,但尚不是海洋强国。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中国近代每一场战争基本上都是从海战开始的,海军被重创或者歼灭,制海权丧失,最终只能吞下割地赔款的苦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忽略海军建设。近年来,各国维护海上利益、拓展海洋空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安全威胁也将主要来自海上:南海方向,海洋权益不断遭受侵害;东海方向,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强词夺理,企图霸占我固有海洋国土。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才能改变这一态势。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海军、用好海军,努力建设一支以维护海上利益作为前提的强大海军,不断提高海军以“打赢”能力为核心的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三)强化海洋教育宣导,提升全民海权意识   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深刻吸取海洋意识淡薄、海洋观念落后的教训,坚定不移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牢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海洋观,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权思想。欲达此目标必先提高全民海权意识,而这离不开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国民普及教育。国家海洋局2013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陆民众的海洋观念依然淡薄。在受访者中,知道我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只有10.7%;知道我国海岸线总长大约18000公里的只有13%。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联合推出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把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当成是国土面积。对此,要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海洋国土观,强化海洋经济价值意识、海洋忧患意识,树立海洋国防观念。   (四)守护两岸共同祖产,探索涉海合作机制   维护海洋祖产、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台海两岸同胞的共同诉求。由于两岸当前的特殊政治现状,在探索共同用海、护海、守海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的过程中,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推动两岸涉海军事互信的早日建立。今后,两岸可探寻更多在东海南海的合作方式:一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民后官地推动石油勘探、开发等合作项目;二是将金厦海域实施的海上联合搜救模式运用在南海地区;三是在东海南海进行文化考古合作,将成果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四是共同推进海洋环境保护与科学研究;五是两岸分别反对其他国家的诉求;六是运用“两岸和平论坛”等搭建南海地区军事互信机制沟通平台。(艾松如 稿件来源:《当代海军》杂志)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