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2009年已有F22水平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日期:2015-01-22 23:28:03|2015-01-22 23:54:16 来源:军事动态

  今日,中国科协主板的《科学中国人》网站刊文介绍中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林幼权,文中提及他领导了我国第一台X波段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该雷达在2009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鉴于我国颁发此类奖项的惯例,这意味着此型装备当时已研制定型一段时间。报道称,这种雷达设计水平与美国F-22战机上的AN/APG-77雷达相当。不久前,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媒体刊文称中国尚未掌握“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这篇公开文章说明这种说法不值一哂。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我国雷达海洋监视卫星的研制情况,这可能就是我国“实时掌握全球21艘大型船只位置”(航空母舰)的关键。   我国2009年首飞的歼-10B型战斗机近期开始向部队交付,该机是我国首型装备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战斗机,根据这篇文章的公开信息,它所安装的很可能就是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   《科学中国人》网站2015年1月16日发表文章,标题《林幼权:忠诚守护祖国蓝天——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14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文章中提到:   林幼权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负责完成了多项我国重大国防预先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载雷达,国内技术基础几乎为空白。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预先研究课题“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技术”。课题瞄准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其技术难度极大,课题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也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总装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被总装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全国32个)。由于课题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总装又给课题组下达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的研究任务。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航天、航空、反导防卫等其它国防军事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指出,上文中提到的“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是国际上目前最领先的机载火控雷达,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在战斗机上采用,俄罗斯2013-14年才在莫斯科航展和珠海航展上展示了同类装备,但在其苏-35战斗机上采用的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   歼-20雷达验证机   歼-10B是我国首款装备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   与其他型号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美国F-22战斗机采用的AN/APG-77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电子干扰机。根据美国《防务新闻》等媒体的说法,中国和美国的新型相控阵雷达可以让现役的大部分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失去价值。因此中美近年来都在研制新型红外格斗导弹,如美国AIM-9X BLOCK3和中国霹雳-10,它们的射程都可达到20公里甚至更远,以应对雷达制导导弹“失效”的问题。但是对于没有装备类似雷达的敌机而言,这种雷达的跟踪不仅更难以摆脱,甚至都难以察觉自己已被跟踪——AN/APG-77拥有“低可探测工作模式”,现役的电子对抗系统难以察觉它的跟踪,这就让F-22,歼-20等隐身战斗机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对第三代战斗机发起单方面的打击。可见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对于空战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中国的国防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许多都颁发给了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如歼-10战斗机在1998年首飞,2006年形成战斗力,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1B和“太行”发动机于2009年开始批量生产,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可见这一奖项是在获奖项目进入定型生产阶段以后一段时间才颁发。   不过另一方面,文章中提到“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项目名称则是“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因此2009年获奖的雷达并非装机实用的型号。但目前可以肯定,2011年首飞的歼-20战斗机肯定是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且其性能可与AN/APG-77相抗衡。   此外,该文章中还提到林幼权参加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制的事迹。其中提到:   作为卫星副总设计师,林幼权负责完成了雷达的研制与交付。该雷达的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当今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雷达获得的图像也提供给国家减灾委等机关,用于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军事、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幼权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聘为总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天基系统组专家。与此同时他不断关注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属于总装“十一五”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项目,该系统是基于编队卫星的干涉SAR系统,体制先进、指标要求高,无直接经验可借鉴,需自主创新地开展探索。   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创新性的设计了面向全球覆盖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有效载荷方案,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轨道试验的三同步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完成分布式卫星SAR有效载荷时间/空间/相位三同步技术的研究,提高了轻量化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集团公司的成果鉴定。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将使我军在全球军事测绘手段和能力上,在军事测绘的数据保障和数据的质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指出,此前曾有外媒报道我国2010年发射的“遥感9号”系列卫星采用了三星编队飞行,并推测该卫星可能是类似美国“白云”系统的雷达海洋监视卫星,可以追踪海上的大型舰船编队。是中国“反舰导道导弹”的“天眼”。上述文章是首次有公开消息源从侧面证实了上述推测。 ------------------------------------------   从上文可知:   1、中国很早就开始跟踪、研究机载相控阵雷达,预研课题组在“九五”(1996--2000)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所以被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   2、我国的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性能如何?   与AN/APG-77雷达相当。   3、什么时候开始具有批量生产能力?这点文章虽然没说,但是,文章的前半部分说了是“十一、五”完成,也就是在2006--2010年间完成。   文章中段提及: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搞科研的都知道,并不是课题完成了,写个材料、发表论文,然后开完鉴定会,就可以去申报奖项,必须要有实际推广应用,也就是说你做出的东西必须是可以被重复生产出来,还要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检验性能,性能和可靠性相同才行。   比如我们培养出一个果树的新品种,在自己的试验地里表现良好还不行,要到基层至少三个不同的地方,让农民小面积试种,重复两年都能表现出课题所要求的指标,同时送样品去权威机构检测、出具证明,然后专家现场开鉴定会,这才算完成课题。可要是想报成果,还要进行至少2-3年的,更大面积、垮域更大的重复试种,如果依然能表现出相同的优良性状,才有资格去申报成果。相信军事高科技、尤其是要获得国家奖项的,必定是更苛刻、更严格。   结论:   1、中国的第一代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是在2009年之前的若干年就已经可用了,而且。课题组还完成了“工程化和国产化”。   2、歼-10B肯定是有源的,而且是三代半中最先进的,无需争论。(至于后期生产的歼-10A为什么没用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大概是改雷达还要牵涉其他因素,比如原发动机的功率、机体的空间……)   3、又过去了近十年,如今肯定有了第二代产品,也就是说歼-20、31的雷达一定会优与F-22。   歼十B采用了光纤集束电缆电传火飞推一体化,另外辅机发电可以满足有源相控阵雷达用电量,这些歼十A要改要等中期大改了。台风现在正在改,但是改一架的钱是原机采购价的50%,咱们也一样,这个钱不少。   工程化和国产化指的是歼十一A后100架那一批,由于俄罗斯零配件与图纸不符,中国中止了来料组装,开始了国产化,那批还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当时还是很先进的。国际上攻克有源相控阵雷达是2002年以后的事。当时能做出无源的就已经逆天了,没想到中国直接跨入了有源,现在也就是美国和中国,在新机上用。俄罗斯和英国,特别是英国新购的台风14架刚刚开始装上有源相控阵雷达。我这个信息很准确。   国产化的雷达就是“甲虫-27”脉冲多普勒雷达。2008年俄罗斯才开始在战斗机上试装有源相控阵雷达,进展很慢,主要是国内订购太少。出口型都是甲虫的各型脉冲多普勒雷达。   核心就是“等效孔径”,过去没有这个技术,所以霉菌的雷达星要张着一张老鼻子大的渔网,动不动就是十来吨,为的就是扩大有效孔径积。大家都知道地面天文站的射电望远镜,都可以通过联网形成一种“甚大距离等效天线孔径”,来观察深空里遥远尺度上的微弱目标。中国的这种“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的工程创新,就是相当于把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组网方式搬上了太空,不但可以实现雷达星的小型化,而且可以通过组网形成一张无与伦比庞大的太空“虚拟天线孔径积”!   这些年来不断报道的,星载相控阵天线技术,星载合成孔径处理技术,地面超高精度激光定位测量系统,北斗星高精稳定度授时系统,在轨编队技术,地面组网调控系统.....都是为构建出这种跨越式的“分布式SAR卫星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所以说,咱们的发展趋势那的的确确是星辰大海呀。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