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刀口点评我国反导导弹的“眼睛”


日期:2015-07-29 20:02:39|2015-07-29 20:02:39

  【相关新闻】我国专家擦亮反导导弹的“眼睛”   中新网今日刊登文章,介绍我国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勇在科研领域的先进事迹,这位专家先后研制出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和“互注入相干合成”等重要技术难题,这其中,“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被运用于我国中段反导拦截弹上,据报道,这一成果让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了30%。从文章中所提到的部分内容和网络相关论文信息分析,这一技术已被运用于我国的中段反导拦截弹红旗-19上。   中新网今日刊登《科技日报》文章《勇者无畏 光电先锋》,文章介绍了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程勇的事迹。   文中提到,程勇带领团队,先后突破了免调试激光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互注入相干合成等制约光电装备发展的技术难题。就在前不久,程勇领衔的“激光沉积光学类金刚石膜技术、设备与产业化”项目勇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技术一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军队代表。   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文章介绍,上世纪90年代,程勇在教学中发现,现有军用激光器在高温度、高振动等恶劣条件下输出很不稳定,激光器的结构特性也决定了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返厂大修,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形成。   程勇带着3名同事硬是突破了这个禁区——研制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免调试固体激光器”!   “你们的成果让激光器从‘特宝儿’变成了‘野孩子’。”光学泰斗王大珩院士对此高度评价。2000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军内外。   为反导导弹擦亮眼睛   2000年,他得知我国大型武器系统的“眼睛”——红外窗口硬度低、易划伤、化学稳定性差、易腐蚀,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国内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国外,这是一项对我国禁运的高端技术。为了解决这一制约战斗力的瓶颈问题,也为了拓展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他大胆提出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思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通过4年的潜心研究,虽然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但由于无法通过特定音速试验,还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武器装备上。   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很多人劝他:“老程啊,文章已经发了,项目已经获奖了,能交差就行了,把精力都耗在这个项目上不值得!”他坚定地回答:“搞科研不是为了发文章评奖项,成果能运用到武器装备上才是最终目的。”   随后的日子里,他带着团队,不断向这个难题发起冲锋,创造性提出“双激光沉积”“多元掺杂”“化学辅助沉积”等思想,构建了国际先进的双激光沉积系统,掌握了大面积均匀薄膜关键核心技术。最终,他们在国内首次通过了超高音速风洞试验。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真可谓“十年磨一剑”。2015年,获得了中国首届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得到全国光学界的一致认可。   基础技术的新突破,为小型激光武器铺平道路   2004年,程勇被总装备部派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光学研究进展,创新提出了“互注入相干合成”的激光技术新思想。这时的程勇虽然在国内光学界已经小有名气,但限于种种“先天不足”,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多少人响应。毕竟,一个士官学校在科学界还没有名气啊!   程勇并不放弃,抓住一切机会和同行们交流,承受了诸多质疑和否定。在与一位知名教授交流时,他描述了自己的观点——学术上只要满足激光相干合成的条件,即相同频率、相同偏振态、相同相位、相同振动方向,就能让激光合多为一,然而目前实现这一条件的手段非常复杂,代价很高;“互注入”则是把原本互不关联的的激光注入到同一个谐振腔里,让它们相互注入与交融,经历共同的振荡过程,就很容易同频共振,合成一束光。   “就好像是两个原本生活经历、背景不同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你把你的信息给我,我把我的信息给你,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理想目标,实现1+1>2。”程勇比喻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啪啪啪”3个激光脉冲,30米距离上3mm的钢板瞬间被击穿!   正是基于“非线性思维”,他们研制的双波长自由切换固体激光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某型战机起降监视系统。他们研制的小型高可靠性人眼安全激光器被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中。   上述三个成果中,最为重大的就是“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技术。在今年5月科技日报最初报道程勇团队获我国光学工程创新技术一等奖的消息时,相关文章提到这一技术让我国一种新型导弹提高速度30%。网上查询得知,这一技术的运用方向主要是高速反导拦截弹的红外窗口。从本文报道中提到,该项目于2010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可以推断这一项目所涉及的相关大型武器应该在此之前已经取得试验成功。   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中段反导试验成功,外媒称这次试验中我国发射的反导拦截弹为红旗-19型。   据报道,红旗-19是一种类似美国尚在研制中的“增程型THAAD”导弹的新型反导拦截弹,它能够对大气层内外的来袭目标进行拦截,利用导弹头部的红外系统可以发现来袭的目标并实施拦截,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进行成功试验的唯一一种能够击落来袭高超音速滑翔器的导弹系统。   刀口谈兵:看了看朋友们的点评,好像需要补充不少精彩,朋友们走过路过莫错过,这篇文章看点太多,简单解析一下。   文中提到的2000年,他得知我国大型武器系统的“眼睛”--红外窗口硬度低、易划伤、化学稳定性差、易腐蚀,特别是在高超音速飞行条件下会“失明”,国内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国外,这是一项对我国禁运的高端技术。为了解决这一制约战斗力的瓶颈问题,也为了拓展激光技术的应用领域,他大胆提出用激光沉积类金刚石膜的思路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按照这个时间点,说的就是声振寰宇的中段反导!中段反导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弹头”的侧窗技术,也就是反导弹头前面的那块“玻璃”别小看这块玻璃,是绝对的高技术、尖端技术,不但光学特性要好,还要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耐划伤。没有这块“玻璃”反导的红外探头就看不清,看不见,也就别想在几百公里的距离发现目标了,也就不可能在800公里的高度击毁一个电视机大小的风云一号卫星,以及后来的N次中段反导了。   所以,这是一个最大的看点。   第二个最大的看点是,彻底解决了激光观瞄设备的小型化和高可靠性,比如坦克的激光测距及瞄准系统,也难怪96A在去年俄罗斯的坦克两项赛上瞄的那么准,弹无虚发,这和这套世界领先的技术是不可分的。   第三个最大的看点,是这个团队在强激光领域的世界领先,说白了就是激光炮,文章说实现了极小型化,发展下去前途就不可限量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将来格斗空战用的激光武器,甚至战斗机取消机炮换上激光炮的前景。近距空战中,机炮发射的炮弹在飞行中目标很可能就已经离开了原来瞄准的弹道,这也是近距格斗中机炮命中率低的主要原因,但是换上激光炮,激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只要瞄上目标机,那就是即开炮(激光炮)即击落!!!(战斗机上的机炮,炮管都比较短,所以初速一般每秒1000米就顶天了,坦克炮那么长的炮管现在最高的初速也就是每秒1700米,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战斗机的机炮明明瞄准的很好,但是打出去后因为对方战斗机的机动又往往打不上,就是炮弹的速度太慢)   那还了得!?   第四个看点,是程勇团队在高超音速武器上的研究,最终获得在2010年前在高超音速风洞实现了试验,这个时间点后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进行了频繁的试验,水漂弹大获成功,也与程勇团队有关系。   可以说程勇这支团队搞的都是逆天的天顶星技术,而且大获成功!   他们从被忽视、被否定到被认可、被尊重,特别是被“核高基”“863”“973”这些中国科学巨匠们尊重,以及被总装军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全军光电装备保障研究中心捧为掌上明珠,那手里就不是一两下子的本领了,真的是惊为天人!   玩材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超常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本文对程勇团队厉害之处的赞誉。应该是方法论范畴的问题,不对路子,什么也搞不出来   这帮子人就是玩材料的,所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就是这个意思!材料入手最容易,所以一个士官学校玩的起,但是材料又是最不好玩的。   打瞎对方飞行员有点不道德,所谓致盲指的是暂时失明,对方飞行员还是有机会拉弹射器的,弹射出去没有问题。我们是仁义之师嘛。   那两个箱子对于战斗机还是大了,但是极小化后,再加大发射功率,有5-10公里的有效射程,格斗空战就用上了。甚至在与敌机打对头时,20公里左右可以致盲对方的飞行员,那与击落是一样的。   关键词,强激光装置的极小化,这是关键。所谓极小是相对于车载强激光武器的,如前一段曝光的中科院服役的反小型低慢飞行器。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