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特种兵极限训练:耳进水鼓膜穿孔 数百马蜂蜇


日期:2015-08-07 09:42:51|2015-08-07 09:42:51 来源:半月谈

  “雨林尖刀”:“只要训不死,就往死里训”   ——实战无极限之一   滇西6月,骄阳炙烤着雨林,一片散发恶臭的泥潭上,飞蚁马蜂盘旋舞动。一群背负沉重装备的陆军特种兵,喊着震天的号子,在淤泥中奋力搏杀……   这组在电影《冲出亚马逊》中才有的镜头,如今在成都军区特种侦察作战队真实上演。今年6月起,成都军区在热带雨林中组织全区170多名特战骨干进行为期3个月的“黑豹突击-2015”专项集训。一批“雨林尖刀”在这里磨出利刃,崭露锋芒。   “训练敢拼命,打仗才会不丢命”   下士李胜鑫一到集训队,就走上战场,经历了一连串的挑战。战术射击中,他耳朵的鼓膜被震伤,参加水上战斗时,耳部进水又导致鼓膜穿孔。后来,在奔袭的路上,他高烧加上中暑,引发休克,一头栽进了泥水中……   某部排长降巴扎西,过去是军事全能标兵学员,此次特战集训却跟不上趟。一次水上行动中,精于武装泅渡的他游到半程自己先沉入了湖底。他坦言:“总以为训练不是实战,再怎么着也不会丢命。现在猛一动真格,真有些扛不住!”   “特战队员若不能一招毙敌,倒下的就是自己!”军区一位首长的训诫,让参训队员个个后背发凉。   第六战斗小队队长、某旅四级军士长郎智斌率先发力。热带雨林中,高温闷热、荆棘遍布。一次穿林行动,还没走到3公里,就有队员头晕、目眩、呕吐,再往前走已有人倒地不起。郎智斌担任“开路先锋”,负重物资最多、来回走的路最长。他咬牙挺过一个个险关,赢得了“森林狼”的美誉。   工兵胡光磊带队穿越雨林,用砍刀开路,一不小心“惊”动一个丝瓜状的大蜂窝。刹那间,数百只马蜂疯狂地扑了上来,胡光磊手上、腿上多处被蜇伤。他迅速匍匐在地,一点点往后挪退,最终躲过了蜂群的大举进攻。   “只要训不死,就往死里训!”这是特战队员在集训中喊出的口号。集训队采取全程竞赛性淘汰,被淘汰的队员编入预备队进行强化训练,随时准备补进下一轮主力队。集训全程没有一名队员申请退出。   不演独角戏,弹好合奏曲   雨夜突击,危机四伏。第四小队队员、上士严杨掉队以后,想独自抄“近路”绕过悬崖,结果不慎闯入“敌占区”,陷入了重围。危急时刻,他的队友搜索赶来,迅速投入战斗,交替掩护将他救出“火线”。   “特种作战是团队作战,一支战斗小队,由多专业、多兵种组成。实施特种作战,练单兵更要练协同,练技术更要练战术。”集训队队长刘耀洪说。   丛林中硝烟升腾,子弹呼啸,各战斗小队按红蓝分组,基于同一战术背景,展开“捉对厮杀”。他们将特种作战和侦察有机融合,以特种作战小分队执行敌后特种作战行动为牵引,综合设置战场行进、军事登山、水上战斗、野战生存及侦察引导、破袭战斗、夺控战斗等课目实兵演练,增强配合的默契程度。   一次夜间行动,某小队穿出密林后,遇到一条湍急的大河。本来,从地图上看是有桥的,但桥上木板被大水冲走,只剩下桥墩。为了渡河,小队长韩明成纵身跳下河,拼尽全力游到上游河岸,拉回一艘铁船。队员们立即进行战术编组,有的拿工兵锹划、有的用竹子撑,共同劈波斩浪,拼命前行,最终全队成功渡河。   管用的战法源自“意外”   第七小队队长、大学生排长黄修笠带队误入沼泽,全队在泥潭中遭受旱蚂蟥攻击,本想向其他小队求救,但沼泽地满是竹林蒿草,所带通信工具均遭信号屏蔽。   这是个“大意外”。其实,来热带雨林训练前,针对诸如高温脱水、遭遇旱蚂蟥攻击、碰上断壁悬崖等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特训队精心准备并演练了4大类17种行动预案,但像“没有信号没有路,没法呼救不能求助”的情况,实在是“意外的意外”。   17种行动预案为啥没能应对一个“意外情况”?刘耀洪分析:预案永远代替不了实案。   每当训练间隙,集训队都召集特战骨干,对雨林行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筛子”:没想到天那么热,又抓狂又休克;没想到林子那么密,看不透穿不过;没想到谷底信号那么差,呼不出联不上;没想到上坡下坡那么陡;没想到毒虫、险地那么多……   “管用的战法来自不断创新!”走出“雨林战场”,参训队员们深受触动,他们按照实战要求,对10多个经典战法和预案自发进行革新,并从中精选数个反复演练。大家把总结出的战法“晒”出来,相互挑刺纠偏,剔除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花招虚招。   在特战竞赛性演练考核中,一场以突袭敌后为背景的战斗打响。某小队一改常规思路,临机变阵,指挥队员凌晨机降,多路穿插,发动“手术刀式”突袭。天刚破晓,“敌人”指挥所陷入瘫痪……(半月谈记者 王德思)   ——实战无极限之二   从北京驱车往北,经张家口往二连浩特方向数百公里,走进内蒙古草原深处,便是大名鼎鼎的朱日和训练基地。   进入朱日和基地的导调大厅,多块巨幅电子屏幕实时呈现了红蓝两军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指挥流程和作战进度一目了然。   朱日和今年大旱,已经很长时间没下雨。部队进攻发起前,却整整下了一天的雨,把演习场弄得泥泞不堪。   6月5日1时,雨停,风仍有5到6级。散布在夜色中的红军——陆军第1集团军某步兵旅,在黑暗中安静地收拢部队,准备向蓝军前沿阵地开进。   夜色中,参演的红军按作战计划,成三路纵队向前开进。在他们前方约20公里处,以“草原之狼”自居的蓝军已经张开了血盆大口。   作为这片草原的主人,蓝军旅长满广志信心十足。上任不久的满广志是全军的优秀信息化指挥员,他率领的蓝军兵强马壮。   朱日和的夏天,凌晨4时天已大亮。红军三路纵队先后接“敌”,第一回合交战打响。开进中的红军完全暴露在无遮拦的大草原上,冒着猛烈的炮火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   “伤亡”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烈。1个多小时的时间,红军战损就达到13%,“阵亡”人数超过600人。   战斗进行两个多小时后,红军右翼攻击群终于以破障工兵几乎全体“阵亡”为代价,艰难地打通了400米通道,战损率达到40%以上,场面显得有些悲壮。而在中路和左翼,红军仍然遭到顽强阻击,进展缓慢。一群群“阵亡”官兵摘下头盔,退出了战斗。   这支“中国第一蓝军旅”,常驻内蒙古大草原上,因其凶悍老练,被评价为“朱日和之狼”。在2014年的跨越演习中,7支参演部队,有6支在这里成为败将。   “上车即定位,开机就联网”,走入这支专业蓝军,半月谈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实现数字化生存的部队——从日常办公到部队管理,从训练到战备,每一个人,每一台装备,都被“数字化”了。   满广志所在集团军是我军最早实现机械化的部队之一。然而,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跨越并不轻松。按信息链路训,按指挥流程训,按功能模块训……一改机械化部队按对象、按层级组训的传统,满广志和战友们创新出适应信息化装备的集成训练路子,形成40多个全新的训法战法。   工业时代产生机械化战争,信息革命催生信息化军队。读研时便一直跟踪美军数字化建设的满广志记得,早在1997年,美军就曾在一份作战实验报告中说:数字化部队比非数字化部队提高战斗力3倍以上。   2008年,满广志被任命为我军第一支信息化装甲团参谋长。北京军区决定,让这支部队到朱日和训练基地担任蓝军,与全区各部队轮流交手。   满广志所在的部队,就是抗美援朝时的松骨峰部队——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让这支部队的英勇作风被一代代国人熟知。在数字制胜的时代,松骨峰的精神传统还在吗?   “信息化战争,只能比从前的战争更艰险,更残酷!”满广志始终不忘把英雄传统融入这支新型部队的血脉。   2013年7月,满广志率部开展野战条件下正向、侧向、反向射击等极限课目训练。   3辆坦克冲出山坳,接着一个大坡度漂移……在剧烈的颠簸和漫天尘烟中,排长闫孟军在指挥全排搜索目标时丢了方向,炮口直指满广志所在的指挥所。这是实弹射击最可怕的一幕:坦克全部炮弹在膛,随时可能开火。   要不要把兵练得这么狠?该不该担这么大的风险?当时,前来向满广志检讨的闫孟军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朱日和草原长风猎猎,面对全体官兵的疑问和期待,满广志态度坚定:“训不在危中施,兵不在险中练,信息化带来的战斗力就是虚的!”   此后3天,部队成功完成了从排到连规模的大速度横向射击,并一鼓作气完成了后退射击、急转弯射击、向后射击等课目,使新型坦克实现了依托信息系统在高速机动中360度全方位打击。(半月谈记者 黎云 徐壮志)   “深海巨鲸”:平时不畏战,战时不畏敌   ——实战无极限之三   “今天的训练就是明天的实战,如果遇到困难就退缩,危险面前不敢冲,那还谈什么血性担当?还谈什么能打胜仗?”海军某潜艇支队支队长、372潜艇指挥员王红理的讲述中,半月谈记者再次感受到了372潜艇官兵在紧急拉动和战备远航任务中,遭遇“海中断崖”大幅掉深、舱室破损大量进水重大险情时的那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锁定忠诚:定海有神针   “潜艇执行的是特殊任务,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国家利益的敏感神经。我们必须把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品质,融入官兵的血脉和灵魂,使之成为信念的罗盘和精神的灯塔。”支队政委李云平说。   何彪,372潜艇水声长,清华大学毕业生。第一次上艇体验生活,面对高温、高湿、高噪音环境,他感觉浑身上下不自在。下艇后,他用洗衣粉连续洗了3次衣服,但那股柴油味依然“不离不弃”。   在支队近年组织的水声专业技能比武中,何彪勇夺桂冠,完成了从一名“清华学子”到“水下蛟龙”的华丽转身。   忠诚与信仰一旦融入血脉,就能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在一次水下抢险过程中,舱室一根通海管路破裂,高压海水喷射涌入舱室。紧急关头,陈祖军、朱召伟和毛雪刚3名战士果断出击,不到两分钟就关闭40多个阀门、关停14种电气设备。   聚焦打赢:克敌有奇招   这是一次让372潜艇官兵刻骨铭心的演习记忆。面对蓝军舰机的立体搜索,千里奔袭的372潜艇官兵使出浑身解数周旋,成功突破对手的围追堵截……   372潜艇官兵时刻拧紧“备战打仗”这根弦,不断在“真、难、严、实”上自我加压。每次出海训练都设置不同训练课目,损管操演设置舱室进水、设备起火等叠连险情,海上训练组织紧急速潜、大深度连续航行。   2013年,372潜艇参加鱼雷对舰攻击课目考核。整个考核过程一波三折。一些突发情况都是考核组临场出的“附加题”,艇员必须人人过关,各项考核必须90分以上;快速封舱不是考核标准,能够熟练蒙眼盲操才算考核合格……   一次,372潜艇赴远海执行任务,刚出去没多久,外军反潜舰机就跟了上来。此间,跟踪与反跟踪、侦察与反侦察、围堵与反围堵一直未停止过。   经过一次次交锋过招,372潜艇官兵练就了“强敌面前头不懵、险情面前手不抖、生死面前腿不软”的底气胆识,探索形成了10多项训法战法成果,其中5项被上级推广。   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   作为高科技产物,372潜艇拥有10多个系统、几十个战位、近千台仪器设备、数千条管路和上万个阀件,操纵和驾驭它犹如“在刀尖上跳舞”。一个处置不恰当,一个动作不协调,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一次模拟鱼雷发射训练,所有装置信号器均显示正常,但连续3次遥控发射,都出现程序中断。经排查,发现一名新战士在装备保养时,将一个信号器螺纹顶杆多拧了两圈。372潜艇官兵举一反三,对装备实行“千分制”量化管理,采取“读卡制”跟踪监控。   还有一次海上训练,轮机区队长周军生从某舱室经过时,听到排气通风机有异常响声,他没有放过这一细微疑点,马上关机排查,发现一个叶轮已经松动。当时潜艇正在充电,一旦叶轮脱落将可能引发爆燃事故。   艇动三分险。一年远航训练,372潜艇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无法浮起充电。为最大限度节省电能,延长水下续航时间,艇上连续近10天不开空调不做饭,官兵们仅靠干粮充饥,在近60摄氏度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坚守战位。   心在艇上,艇在心上。“丈夫的时间去哪儿了?”潜艇官兵家属不止一次地问。韩彤彤是372潜艇副艇长钟文的妻子,她曾抱怨丈夫对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问。当她得知丈夫经历的无数险情,眼泪涌了出来:“也许他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半月谈记者 吴登峰 王东明 王玉山)(“本期焦点”编辑、策划:许中科)(本组专题报道在组织实施和稿件审定过程中,得到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国防大学宣传部的指导和协助)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