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雷神突击队击败美俄 曾因身材瘦小被外军不屑


日期:2015-08-07 09:52:02|2015-08-07 09:52:02 来源:解放军报

  与美军绿色贝雷帽、俄罗斯空降兵等欧美国家特种部队同台竞赛,这是尖刀与尖刀的比拼,更是高手与高手的较量。   作为中国参赛队“雷神”突击队的指挥员,史建强带领12名突击队员冲破重重难关,勇夺所有外国参赛队第一的佳绩。这些,靠的不仅仅是过硬的素质、强健的体魄,更是顽强的斗志。   史建强特种作战指挥专业科班出身,精通狙击、特种射击、引导打击、动力三角翼飞行、武装翼伞等各种特战技能,熟练使用东西方各种轻武器装备。三次出国比武集训都被评为“优秀学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被白俄罗斯国防部授予特种兵一级勋章,被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6月29日至7月3日,中国空降兵“雷神”突击队代表全军特种部队参加了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斯帕斯克训练中心举行的“金鹰—2015”国际特种侦察兵竞赛。来自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10支代表队参赛。经过5天4夜激烈角逐,“雷神”突击队完成5个阶段11个课题的竞赛,总成绩名列外国参赛队第一名。   当勇士们载誉归来,史建强队长和他带领的12名突击队员成了军营中最闪亮的明星,各路“记者”闻名而至,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本网联合中国空降兵部队,特别策划盘点了《雷神突击猎金鹰大胜归来数英雄》系列(上中下),陆续带您认识“定盘星”队长史建强、“顺风耳”郑伟彬、“飞毛腿”陈显伦、“神枪手”毕熙、“活地图”李锦龙、“猎手”陈永年、“雏鹰”钟泽彬、“饿狼”常志勇、“终极英雄”方彬、“攀登王”孙洪新……每名员身上都有故事一箩筐,总有一个传奇“击中”你!   “定盘星”史建强   满身伤痛,全能PK王带队出征   2014年底,得知出国竞赛的消息,他与刚出生儿子相聚不到两周便匆匆归队,带队参加选拔集训。   31岁的年龄,对一名特种兵来说,已经过了“黄金期”。常年高强度训练,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与关节炎,已是史建强身上的陈疾。为了减轻疼痛,他每天趁着午睡做理疗,并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此而半途夭折。因为他深知,这场竞赛,关乎国家和军队的荣誉!   凤凰涅槃。在5个月近乎残酷的淘汰筛选下,400多人的集训队最后只剩下13名出国队员,史建强稳居上游,成为中国参赛特战队的队长。   “30公里敌后渗透行军是不小的挑战。”史建强回忆说。国内训练是在夜里,而比赛当天主办方临时改成白天,按照出发顺序,“雷神”突击队11点左右出发,史建强将队员分成三小队,并通过对讲机通话来相互鼓励。   酷热、干燥,无时不刻不困扰着突击队员们。为了尽早到达,平均负重36公斤的队员们一路小跑,行进在满是一米多高杂草的无路山地中。当走到快一半时,史建强两小腿抽筋,为了不让大家发现,他狠狠地踹了几下后继续向前“挪”,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掉队就会全军覆没。行至半程,尖刀兵报告方向出现偏差,“就绕了400多米!”史建强用对讲机大声呼叫,并指挥大家绕过山包前行,而比赛后史建强发现,他们其实已经偏了将近3公里。   当最后一名“雷神”突击队员冲过终点,时间定格在6小时4分钟。其间,多个代表队半途退出。各国观察员、裁判以及媒体热烈鼓掌并竖起大拇指夸赞,“你们是真正的男人”。   “顺风耳”郑伟彬   “孱弱”小子身藏巨能量小精干战胜大块头   哈萨克斯坦赛场上,中国队发现,外军队员个个人高马大,尤其是负重最大的电台兵,异常彪悍。中国队这边,巨大行囊和电台,与身高只有170cm、体重63公斤的郑伟彬形成鲜明对比。站在外军“同行”身旁,更让郑伟彬格外显眼。   “电台兵总负荷最大,负重接近40公斤,必须挑选体能素质最好的队员担任……”“全队武装越野、400米障碍这些‘硬科目’郑伟彬始终冲在前面,我看好他!”“这小伙儿在整个参赛队里最瘦、最矮,体格太单薄啊……”“他也最机灵,学东西快,最短时间搞定外军电台没问题!”   出国前,参赛队队长史建强极力推荐郑伟彬担任电台兵。长达半年的同甘共苦,让史队长对这个看似瘦弱的小战士另眼相看,私下里,史队长和队员们都管他叫“小精干”。最终,“小精干”如愿以电台兵的角色踏出国门。   然而郑伟彬怎么也没想到,作为被队长看好的“种子选手”,在国际赛场上的状况百出,差点让他抱憾终身。   卡拉干达州斯帕斯克训练中心,中国队进驻时,距离比赛开始仅有半天时间。郑伟彬放下行囊,立即找到联络官,协调来第二天比赛用的电台。50平方公里的比赛场地里,电台是同哈方指挥部联络的唯一途径。电台联络一旦出问题,整个参赛队的所有付出就前功尽弃!在翻译的协助下,郑伟彬一边努力记忆每个按钮的功能,一边尽快熟悉外军电台与国内电台的使用差别,仅用了一晚上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电台的使用方法。   正式比赛第一天,赛程规定的课目圆满完成,让郑伟彬多了几分信心。然而他很快发现,由于饮食习惯和个人体质差异,哈方每天提供的面包土豆泥让他难以下咽,浓烈的羊油味更是一闻到就反胃作呕。为了保持考核必需的体力,郑伟彬每天只好就着矿泉水,逼迫自己多啃几口硬邦邦的面包。   30公里负重行军,是整个赛程中最考验队员素质和毅力的科目。国内训练时,不论烈日雨天,不论山地平原,郑伟彬背着40公斤的负重也只要4小时就能轻松完成。因此出发仅2小时,他就赶到了17.2公里的调节点。   然而随着赛程的持续,郑伟彬感觉自己的腿开始隐隐抽筋,这可是国内训练中从没出现过的状况!40摄氏度的高温,让郑伟彬在前半程就喝光了全部的水。他只觉得肩上的电台越来越沉,仿佛泰山压顶,脚步越来越重,每移一步都无比艰难。落在队伍最后的郑伟彬摇摇晃晃,每一步都在努力让身体保持平衡。路过一个山坳底部的小水沟时,他发疯似地扑倒在水沟旁,不顾上游一群在水边撒尿的山羊,牛饮了几口,把水壶灌满,喘了几口气才起身继续前行。   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郑伟彬重新赶上了队伍。由于消耗过大,地形复杂,加上高温闷热,最后不足一公里的路,郑伟彬和队友们硬是走了近半个小时。冲过终点那一刻,几乎昏死在地上的郑伟彬依稀看到,几个身形高大的老外冲过来向他竖起拇指……   “飞毛腿”陈显伦   踩着10个血泡渗透30公里“猛士”完胜“悍马”   哈萨克斯坦比武场上,骄阳似火,砂石硌脚,长着尖刺的野草没过膝盖。“飞毛腿”陈显伦和战友们人均背负30多公斤的行装,斗酷暑,趟草地,翻山岭。在队友们普遍体力透支、达到生理极限的时候,他凭着仅剩的一点力气,跑前跑后为队友加油鼓劲。回到营地,陈显伦发现,脚掌的老茧下面,竟然磨起了10个血泡。   “他天生就是个‘兵王’!”提起陈显伦,有战友这样评价。   在军营这个特殊的“舞台”上,陈显伦是明星,是常客,更是赢家。年初,经过层层考核淘汰,陈显伦从400多名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出国参赛的13名队员之一。在陈显伦11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参加过太多类似的重大任务:总参狙击手集训,2009年国庆大阅兵,空军猎人集训,多国联演联训……随便拎出一个,都足以让身边的战友钦羡。丰富的任务经历,让这个上士练就一身绝技,从翼伞渗透、极限生存、特种侦查,到狙击、驾驶、索降、攀登,陈显伦样样精通,而这里面,陈显伦最擅长的却是,跑。   国内训练时,30公里负重行军陈显伦最快4小时26分就能完成,5.5公里40余处“敌情”的侦察兵小道54分钟就能通过,10公里武装奔袭更是仅需44分多。正是因为特别能跑,队友们送给陈显伦一个响亮的外号“飞毛腿”。除了眼角的几褶皱纹,脸庞上些许沧桑,岁月在陈显伦身上似乎没有留下更多的痕迹。无论是多长距离、多少负重、多少科目的奔袭行军,他总是“一马当先”地早早便甩开一二十岁的小青年。   载誉回国,站在聚光灯下的陈显伦,依旧风轻云淡。这也许是陈显伦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绝不是最后一次辉煌。当问起今后的打算,他风趣地说,“飞毛腿”还能跑,干嘛要停呢?   2年没有回家过年,半年来只在过年时休息了2天的陈显伦,正计划着休假回家陪陪年迈的父母,顺便相个亲,尽早了结父母的心事。   “鹰眼猎手”毕熙   7发子弹6中目标中国狙击手90秒绝地反击   在90秒内,7发子弹击毙6个“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这是“金鹰—2015”国际特种兵竞赛场上中国狙击手交出的答卷。   400多米射程范围内,没有距离标识,没有风向导引,不允许调整高低手轮,不提供任何辅助器材。   这是近乎苛刻的条件,但险难之中见真功夫,被抽中上阵的狙击手毕熙和队友陈显伦协同应战,一举夺魁。   透过十字分化瞄准镜,毕熙一双犀利的眼睛一边观察着考场上的风吹草动,一边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比比划划。“风速4级,风向不稳。”毕熙啃着草的嘴里喃喃自语。   体型偏胖、协调性差、记忆力弱,这些短板让初入军营、立志当一名狙击手的毕熙并不被人看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面对劣势,毕熙自我鼓励、自我加压。   都说狙击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在毕熙看来,近乎残酷的训练必不可少,但同时也要用脑子去训练。   狙击步枪射击,子弹出膛时若枪管偏移1毫米,在400米距离上就会偏差半米。为了保证据枪的稳定性,毕熙每次据枪训练都会在枪口下方悬挂上灌满水的水壶,并在身管上叠放两枚弹壳,这样姿势定型保持一个小时。   为了练就猎手心眼合一,掌握稳、准、狠一招制敌的看家本领,毕熙想了很多办法。他在摇摆的树枝上找到一片发黄叶子,据枪对着黄叶练瞄准,一瞄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提高击发手指的敏感度,他常常用食指去拨牙签;训练间隙拿出绣花针和米粒,通过在米粒上钻孔穿针来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   狙击手除了过人的本领,还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每次野外驻训,毕熙都会利用枪炮射击的环境中完成对目标的观察和射击,练就处变不乱的能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在自己最困倦的时候,在本子上默写数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400多名队员的集训队里,毕熙凭借实力走到了最后。   “叭叭叭”哨声响毕,毕熙纵身一跃,跳上了仅容一人的装甲车,架枪、瞄准、调整,一气呵成。紧贴在凹凸不平铁板上的毕熙如同雕塑一般,忘记了身体的不适,静心测算风向和风速。“风速4米,风向西北方向。”同时,鹰一样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   “砰!”伴随着一声枪响,400米开外的蝶形靶应声而落。要知道,这种直径只有11.5厘米的蝶形靶在400米的距离上仅有鸡蛋般大小,稍有偏差目标就会擦肩而过。   “砰!砰!”经过风向修正,毕熙果断打出了另外两发子弹,不到十秒钟后另外两个靶子被击落。紧接着,位于地面的陈显伦也将另外三个靶子击落,时间定格在90秒。   毕熙长吁一口气,拭了拭额头的汗水,全身湿透的他这时才感受到清爽:排在他俩后面的第二名用时超过了两分钟。他们相视一笑,这场比试,他们又为中国队夺下一个第一!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