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2008年执政之初,形象清新,各方寄予厚望。但可惜优柔寡断,政绩不佳,以至于现在沦为政坛跛脚鸭。但他与习总的新加坡会晤,无疑是历史性的,这既是国民党在选战楚歌中的放手一博,也必然成为马英九个人的重要政治遗产。 为什么会突然举行会晤,为什么会晤设定在新加坡。这两天的解读连篇累牍,有些难免穿凿附会,但其实,听听马英九的解释,或许更会明了,这是他和习总在下一盘大棋。 魔鬼就出在细节里,马英九11月5日记者会的谈话,虽然也是不得已的表面文章,但如果从字里行间仔细研读,还是可以看到国共决策的蛛丝马迹。牛弹琴”试解读如下。 马英九记者会全文: 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并且说明后天在新加坡的马习会相关问题。首先我先谈一下马习会的缘起。 这个议题是两年前大陆媒体先刊登相关报导跟评论,台湾媒体跟进,那一年在印度尼西亚峇里岛的APEC会议当中,当时陆委会王郁琦主委跟大陆张志军主任第一次碰面,并且互称官衔,还不算是会谈,只是见面。 然后到了去年,他们已经在北京碰面,同时在APEC也继续碰面,同时他们在南京、在台北也都开始接触,今年夏张会一路开过来,到了今年10月13号、15号,在金门夏张会的时候,双方在闲聊时,就提到了马习会。 其实各位都知道,在过去两年中,这个议题始终没有熄火。所以两个人一提,当然我们夏主委就问到「今年在马尼拉的APEC有没有可能?」张志军主任就说,这个不方便,国际场合,但他说第三地是可以考虑的,所以夏主委就建议到新加坡,因为新加坡具有两岸关系传承的历史涵义,然后双方决定回来之后向高层请示,然后就慢慢达到共识。 简单讲呢,可以说是两岸关系与时俱进,马习会面水到渠成。 解读: 尽管马英九再三强调,习马会是水到渠成,但早不到晚不到,现在才到,其实也充满着博弈和谋略。 第一,不用怀疑马英九的中国情结,他其实一直希望举行峰会。毕竟,能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陆平起平坐,对边缘化的台湾有着特殊象征意义。但囿于台湾的党派斗争,马英九又没有魄力和胆量放弃“总统”的名分。这也是过去多年,身兼国民党主席的他,完全可顺理成章访问大陆,却反而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第二,随着国民党选情告急,马英九执政进入末期,他更有举行峰会的紧迫性。反正国民党将失去政权,他已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历史名声。但他已非国民党主席,他眼中的最好会见场合,则是APEC峰会,但APEC是国际场合,大陆一直拒绝台湾问题国际化,去年北京APEC马英九尚不能到场,更何谈去菲律宾会晤。 第三,在台湾试探的同时,大陆其实也在谋划,开始调整政策。所以,当台湾再一次提出会谈要求后,张志军顺水推舟,说可以考虑到第三地。按照中国的办事惯例,没有最高层的事前授意,张志军肯定不会有这么干脆的回复。这其实表明,大陆在反复推演后,觉得有必要举行会谈,开始调整政策,就在等台湾发出请求。 第四,至于为什么是新加坡,这两天有各种解读。但不能排除的一点,在双方沟通时,大陆必定还考虑过香港和澳门。毕竟港澳也属于中国,但又不同于大陆,习马会在这里举行,更有象征意义。但对马英九来说,港澳毕竟还在大陆管辖之下,去新加坡更能凸显台湾平等地位。而新方与两岸关系都颇为密切,大陆也能够接受。 第五,因此,从时间点看,这是一次闪电决策,真正沟通流程不过两个星期。考虑到习总刚刚从英国返回,马上还可能去菲律宾参加APEC,因此,这次访问越南和新加坡,其实相当突兀。当然,访问越新两国也很重要,也早在筹划中,但更可能的,这其实是为这次习马会特意安排的外交举动。如同2013年为方便中美加州庄园会晤,习总还顺道访问了多个拉美国家。 马英九: 第二个要谈的就是,开这会干嘛?目的何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过去七年当中,我们最努力做的就是巩固台海和平,维持两岸现状。 那第一呢我们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并且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过去七年半以来,双方签订了23个协议,涵盖各个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和平红利,给两岸带来66年来关系最和平稳定的阶段。 那么未来呢,未来两岸关系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在消极方面要降低敌意,避免偏离正道,积极方面要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所以这个时候举行马习会,是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化的第一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岸的关系。 解析: 对于习马会,民进党反应激烈,基于其逢中必反的立场,其实也不足为奇。但马英九这句话“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化的第一步”,值得高度关注。这其实也是习马会的一个关键之处,可简单概述为三点: 第一, 习马会对国民党支持率肯定有一定提振作用,但能否翻盘,却很难说。因此,提振效果,更多是副产品。 第二, 主产品,其实就是创建新机制,让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会。习总曾说过,台湾问题不能永远拖下去,不能拖,那就得接触,包括高层交流。考虑到民进党现在气势如虹,很可能夺得大权,与其到时第一次峰会和民进党人见面,还不如将这个人情卖给国民党。 第三, 国共是老相识,在机制上更有默契,从而共同为民进党设定了底线。即大陆可以给台湾更多空间,但台湾必须不违背一个中国的大局,民进党领导人上台后,会晤也可以继续,但前提必须遵守。这更显现了领导人的远见和谋略。 马英九: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这一次的马习会,它有几个特色: 第一,这是两岸领导人66年来第一次会面,是历史性的里程碑,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两岸关系。 第二,两岸领导人选择不在大陆或台湾,而在第三地会面,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显示双方关系逐渐成熟。 第三,双方会面不用两岸正式的名称与双方头衔,第一次以台湾领导人、大陆领导人的身分互动,不用原来的头衔而互称先生,这样子可以达成实质对等尊严,也显示双方处理两岸事务上的弹性与务实。 那么这也是我们一向主张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这个理念进一步的落实。 第四,双方不签协议,不发布联合公报或者联合声明,而只是各自发布有意见一致、部分的新闻稿,这样可以降低复杂性。 第五,我们过去认为马习会见面,要做到国家有需要、人民愿意支持、国会可以监督,这部分我们应该都可以达到。 最后,我觉得持续追求台海的和平与繁荣,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以及增进两岸人民福祉,还是我们两岸关系不变的目标。 解析: 马英九谈了习马会的六大特色,其实更多篇幅是在作自我辩护,回击民进党对他自我矮化的指责。譬如,他强调,会谈是在新加坡举行,两人都互称先生,而且还不发表声明,等等,其实,有些他还没提到,比如他和习总这次是晚餐费用AA,这样就没有谁请谁的麻烦,这些精心设计,更多显现了台湾白热化的党派斗争,以及马英九小心翼翼的个性。 但马英九能在执政末期,在一个中国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立场,勇敢前往新加坡举行会谈(考虑到习总是国事访问,马英九是专程前往、速去速回,他必然会被民进党痛批),还是在遂行他父亲马鹤凌“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的遗言。 当然,以对等的领导人身份在新加坡与马英九会面,其实是大陆方面在名分问题上作出了重大让步。这更显现了习总不拘一格的自信作风,当然还有决策的魄力。也难怪《金融时报》称赞说,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体现了习总的“敢于担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