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日期:2022-5-20 9:2:12

  原创2022-05-07 16:30·Talk历史

  这是保存在贵州石阡县“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的一把军号,即使在灯光的照射下,斑驳的号身依然清晰可见,仿佛经历过无数次碰撞敲击、风吹雨打。

  据陈列馆资料显示,这把军号是88年前,红六军团红52团司号员何步荣遗留的物品,那年,他刚刚19岁。

  现在通过查阅军史,我们可以知道彼时的红52团800名红军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突围,在龙云师长的带领下,承担了后卫任务,并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几乎全军覆没。

  不过,在当时,由于通讯不畅,红六军团首长是不清楚他们的下落的,此后多年,中央也一直寻找着这800名红军战士的踪迹,可始终没有查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直到21世纪初,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的一位干部才揭开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绝命后卫团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1934年8月,司号员何步荣唱着他最喜爱的民歌《当兵就要当红军》踏上了西征之路。

  这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以失败告终,红军何去何从,成为了党中央激烈讨论的话题。

  在这背景下,任弼时、萧克奉中革军委的命令,带领刚组建的红六军团,总计9700余名战士,离开井冈山向西突围,为红军长征探路。

  这些战士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但出发前,每一个人都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信念坚定、斗志昂扬,接受过红军教育的他们知道是在为了自己和千万万穷苦百姓革命。

  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红六军团主力抵达贵州甘溪一带,然而,由于情报出现了偏差,敌桂军主力19师正在甘溪布防,总计24个团4万余人的敌军部队也快速向甘溪集结,大战一触即发。

  由于我军劳师以远加上武器弹药匮乏,人数也面对巨大劣势,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六军团损失惨重,到10月15日,部队已锐减至不到四千人,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任弼时率部突围。

  这时,红六军团四面都是敌人,贵州又有很多高山,队伍行军速度缓慢,为了尽最大可能使主力部队突围,任弼时决定让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率领红52团800名战士承担断后任务。

  “龙云同志,我们这剩下的3000多人能不能顺利突围,就全靠你们了,有没有信心!”分别前,任弼时认真地对龙云说道。

  龙云想都没想,坚定地回答道:“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红六军团主力部队旋即向南突围,准备与红三军团会师,而龙云则和红52团团长田海清一起修建起了防御阵地,阻敌南进。

  可敌人的兵力实在太多了,主力部队刚走没多久,52团就与十倍于己的敌军交了火,仅仅几个小时,原有的800名红军战士就牺牲了300多人。

  看主力部队走远,龙云果断带领剩下的战士边走边撤,准备向南与主力汇合,可敌人已经围了上来,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他决定带领战士们向西撤退。

  “同志们,现在主力部队正在向南突围,可我们不能向南去了,后面都是敌人,为了让大部队突出去,我决定向西撤退,迷惑敌人,大家怕不怕?”龙云大声地喊道。

  “不怕,不怕,血战到底!”400余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战士发出了齐声呐喊,此次西行,所有人都知道九死一生,但革命信仰坚定的他们还是义无反顾。

  经过几个小时的急行军,红52团来到了贵州石阡的困牛山,山上悬崖峭壁、层峦叠嶂,山下河道曲折,水流湍急,行军更加困难,不幸的是,敌人也追了过来,双方开始了交战。

  一开始,敌军主力部队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直接向山顶的我军部队发起了进攻,但红军战士都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精锐力量,尽管兵力劣势,还是屡次打退了敌人。

  然而,随着敌军兵力越聚越多,情况已是十分危急,关键时刻,龙云亲自带二百名战士沿着山道突围,剩下的二百余名红军则在团长田海清的指挥下殿后阻击,战斗还在持续。

  就在这时,敌人竟然使用了卑劣的手段……

  “宁可死,也绝不打老百姓”

  原来,当地民团早就听说过红军的威名,为了防止红军在当地宣传,他们竟主动派人四处造谣,声称红军“烧杀捋掠、无恶不作”。

  当地百姓因为没见过红军,就信以为真了。

  于是,当龙云率领战士赶到此地的时候,家家都紧闭大门,一些富户甚至急忙逃离了此地,这导致红军战士们缺了补给,在忍饥挨饿中与敌人艰难作战。

  不仅如此,民团还清楚红军是为了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所以,他们竟然逼迫一些老百姓换上民团士兵的衣服,走在进攻的最前面。

  负责殿后的红军看到眼前都是一些老百姓,个个对民团咬牙切齿,但又无能为力,因为这些都是老百姓啊,“宁可死,也绝不打老百姓”,这是战士们的共同心声。

  就这样,民团的部队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一步步朝着山顶的红军战士逼近,而红军战士们担心误伤老百姓,始终没有开枪。

  眼看敌人就要上来了,司号员何步荣吹起了进攻的号声,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一个多小时过后,队伍损失近半,仅剩下了一百余名伤痕累累的红军战士,何步荣手中的军号也被鲜血染红,此刻,他们已是弹尽粮绝,而山下仍有大批装备精良的敌人不断涌上来。

  “宁可死,也不要做俘虏!”也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句,紧接着,所有的战士都发出了呐喊,个个抱着必死的决心。

  于是,红军长征史上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剩下的一百余名战士们奋力把枪折断,然后将其扔下了悬崖,随后,一个个纵身朝着崖底跳了下去,没有一个人投降。

  敌人们个个目瞪口呆,他们似乎从未见过如此决绝的军人,穿着民团衣服的百姓们同样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这些年轻的娃竟然有着这么大的勇气。

  年仅19岁的何步荣也抱着军号跳了下去,枪扔进了山下的河道,可号不能离开半分,因为早在他从老司号员手里接过军号的那天起,他就牢记着一声嘱咐:“人在号在,号失人亡。”

  困牛山

  就这样,负责殿后的2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那紧急突围的二百名红军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况呢?

  龙云带着这些战士们沿着曲折的山道前进,他们一路向南,在深山中苦苦寻找着红六军团主力的下落,立刻,他们几乎弹尽粮绝,因为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弹药也在分别前留给了在山顶殿后的战友。

  就这样,走着走着,龙云一行来到了岑巩县境内的冠壁山,而正是在山中前行的时候,被当地的一位商人给看见了。

  这位商人之前听到民团对红军的描述,顿时很是害怕,他立马下了山,将红军的下落告知了附近的民团,于是,刚刚逃离出来的龙云又再次陷入了敌军的包围。

  次日拂晓,民团朝着山上发起了进攻,因为我军战士已经饿了很多天,而且弹尽粮绝,几个小时的战斗过后,几乎全军覆没,龙云也是拼尽全力才在战友的保护下,只身逃了出来。

  此时,孤身一人的龙云没有放弃与大部队汇合的决心,身负重伤的他只身在山间穿行,又过了一天一夜,因为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他趁着夜色,悄悄跑下了山,准备找户人家讨口饭吃。

  然而,由于这里的村民并不熟悉红军的革命宗旨,刚走到一户村民家里不久,该村的保长就带人围了上来,龙云不幸被敌人俘虏。

  保长见他气质不凡,当即把他送到了区公所的民团团长那里,团长以为抓了个大官,随即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

  满身血迹的龙云始终咬着牙坚持,他连一句关于我党机密和主力部队南撤的消息都没有吐露,可最终还是被一名叛徒供出了身份。

  随后,龙云先是被押送到了贵阳,贵阳军阀王家烈得知他是红军的师长,十分高兴,连夜派人将其送到了湖南军阀何键的手里邀功。

  王家烈

  在长沙,龙云再次遭受了严刑拷打,敌人对其软硬兼施,可他始终没有投降,无奈之下,何键将其送到了国民党在湖北的“军人反省院”羁押,1936年2月,龙云在敌人的折磨下英勇牺牲,年仅32岁。

  至此,负责殿后的红52团的800名战士几乎全军覆没,而他们的牺牲也为红六军团主力部队的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剩余3000余名战士突出重围,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一带与红三军会师,西征至此落下帷幕。

  然而,就在主力安全撤出后,任弼时、萧克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个牵挂,那就是殿后的红52团去了哪里,他们有没有出来,因为经过连日行军,双方已经失去了联系。

  事后,中央多次派人前往甘溪一带进行调查,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可始终未能找到他们的下落,直到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红52团失踪的真相才被揭开……

  英烈壮举,永远铭记

  2001年的一天,时任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杨又铸在翻阅当地的史料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样几个字:“100多名红军跳崖!”这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又铸

  杨又铸作为一名熟悉党史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上任之初就对石阡县的党史资料进行了全面地研究,所以,他也知道红六军团西征的事迹,当时,他就对失踪了的红52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到这几个字后,杨又铸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猜想:“这100多名跳崖的红军战士会是红52团的战士吗?”

  带着这一疑问,杨又铸紧接着调查了当地的党史军史,结果发现,关于这里红军跳崖的事迹很少有提及,即便有也只是含糊其辞,这是为什么呢?

  杨又铸觉得找到英雄们的下落义不容辞,所以,他没有气馁,而是继续查找起当地的县志,结果有了重大发现,在关于红军跳崖的介绍中,有一个地方一直频繁在史料中出现,那就是困牛山村。

  通过不断地浏览,杨又铸似乎发现了资料记载匮乏的原因。

  原来,困牛山村地处石阡县和思南县的交界地带,因为地处深山,很少有大事发生,所以,两县在编辑县志的时候都没有重点关注这个村子,所以,才会出现只言片语的情况。

  那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又该怎么办呢?杨又铸很快就有了答案,那就是一个字:问。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杨又铸自掏腰包前往了困牛山村及其附近的几个村子走访,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当年的经过,这一问就问出了红52团失踪的真相。

  “牺牲的红军,他们穿着很破烂的制服,地上的马壳子(枪壳)一堆一堆的。”

  “红军给孤寡老人田大娘十多块大洋,住宿卢万培家屋檐下的红军走时留下一段黄州白布。”

  “大家把枪甩下河,大家跳。”

  ……

  村里的一些老人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惨烈,也正是这次战斗之后,当时的乡亲们才彻底改变了对红军战士的看法。

  “国军当时说他们是土匪,残忍无比,可这些当兵的没有一个朝着我们开枪,又怎么会是坏人呢,而且他们之前还帮助过我们。”一位老人激动地对杨又铸说道。

  听到大家的回忆,杨又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时的他更加坚定了寻找红52团战士们的信念,因为他觉得英雄不应该被遗忘。

  为了验证大家说法的真实性,杨又铸亲自到了当年战斗的遗址调查,并且在这次调查中,他遇到了司号员何步荣的后人陈德昌。

  何步荣不是也跳下悬崖了吗?怎么会有后人呢?而且他的后人居然还和自己不是一个姓,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何步荣个头比较小,当时跳下悬崖的时候,被一根藤给缠住了,等搜山的敌人撤走以后,他扔着剧痛顺着藤爬下了悬崖。

  就在这时,一位叫陈国善的村民恰好从旁边经过,他看何步荣还是个孩子,就好心把他带回了家中。

  陈国善也目睹了红军战士们的壮举,他顿时觉得红军不是坏人,于是,便主动上山采药为他治病,因为害怕被敌人发现,陈国善对外就说他是自己远方亲戚家的孩子,并给他改名为陈世荣。

  就这样,陈世荣留在了陈国善的家中,伤好后的他知恩图报,帮着陈家人种地干活,还帮当地的乡亲们解决困难,大家都很感激他。

  后来,陈世荣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被推选成为了农会主任,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到战友牺牲的地方祭奠。

  不过,遗憾地是,在杨又铸发现真相前不久,2001年,陈世荣老人就因病离开了人世,老人家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找到组织,证明自己的身份。

  “父亲生前一直嘱咐我说,全国解放不容易,要我好好务农,好好工作,争取多为大家做贡献。”陈德昌回想起父亲的话,不禁流下了眼泪,杨又铸也红了眼眶。

  说话间,杨又铸走到了里屋,从柜子最里面拿出了当年陈世荣使用过的军号,激动地说道:“父亲告诉我,这是他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一直保存下去。”

  原来,即使在跳下悬崖被藤缠住之后,军号也一直被陈世荣紧紧地握在手里,并且一直保存到去世,他做到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在确定了事情的真相以后,杨又铸专门写了汇报材料,交给了上级部门,最终,经专家、教授和学者多次考察论证,2004年,在时隔70年后,困牛山百余红军跳崖壮举史实和龙云等其他烈士的情况获得大家一致认同,真相至此大白。

  后来,应村民的强烈要求,2009年,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落成,供后人纪念。

  军号,仍在发光;英雄,没有被遗忘。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已经退休了的杨又铸把自己原本打算买车的10万元积蓄拿了出来,自费出版了亲手编纂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英雄们的事迹得以广泛地流传下去。

  在此,向红52团全体红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杨又铸先生由衷地表示感谢!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