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教科书里缺失的中国革命史真相「四」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制胜关键
日期:2022-10-20 8:13:11

  原创2022-10-09 10:46·乌鸦校尉

  大家好,我是乌鸦。

  关注乌鸦B站账号和视频的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期间,我们请到了著名军史研究学者、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再版)作者高戈里老师,为大家呈现了多期精彩内容。

  高戈里老师在节目后却注意到了一个颇值得深思的问题。

  他谈到,他发现在视频中,几次出现满屏的“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一类弹幕。

  “这就奇了怪了!”

  因为,“我讲的事,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史实;我讲的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可为什么观众这么生疏呢?

  进一步观察发现,有些弹幕反复提出,要高戈里老师“多讲讲历史教科书没有的”。

  这就更加奇怪!

  因为“教育法规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这是列宁说的”。

  那么原因有四种可能:听课走神,授课乏味,课本抽象,课本缺失。

  高戈里老师找来了2007年人教版的历史教科书翻看,发现居然真的是“最不可能”的“课本缺失”!

  高戈里老师将其中危害甚大的典型缺失归纳为缺失“五史一观”:

  1、缺失展示土地革命社会根源的基本史实

  2、缺失展示红军逆势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史实

  3、缺失展示国民党抗战丧师失地制度性根源的基本史实

  4、缺失展示解放战争摧枯拉朽战斗力之源的基本史实

  5、缺失揭露“联合国军”虚伪本质的重要史实

  6、缺失对唯物史观的正确阐释

  高戈里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历史教科书缺失“五史一观”开门揖盗的史学教育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尽快认真解决,我们将失却解读中国革命史的话语权,危殆几代人的历史教育,并最终撼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历史根基、法理根基和道义根基。

  今天给大家带来第四讲:历史教科书缺失展示解放战争摧枯拉朽战斗力之源的基本史实。

  1

  2007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第17课《解放战争》的内容,有两点讲得还是非常好。

  一个是展示了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再一个是强调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

  这两者都是人民史观的展现。

  但是美中不足呢,既然是讲战争,那么我军打仗为什么能够摧枯拉朽,这里的原因,光靠一个土地改革是讲不清楚的。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战斗力之源,土地改革是外部的一个原因,而针对军队内部的建设还有一系列工作。我这里一个个讲。

  这方面,我们是从三湾改编一路走过来,到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1947年9月30日,华东军区政治部的《军政杂志》发表了一个社论,标题是《连队工作的三把钥匙》。

  这三把钥匙是什么呢?

  第一叫诉苦运动;第二叫立功运动;第三叫王克勤运动,又叫三大互助运动。

  诉苦运动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后两个立功运动和三大互助运动,是解决“依靠谁”的问题——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这就解决了两个根本问题。

  诉苦运动我就不多讲了,例子太多太多了,都是从基层发现展示出来的。

  毛主席对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从井冈山时期我们就在寻找一个教育俘虏的好办法,现在找到了。

  立功运动是怎么来的呢?

  是新四军一师一旅二团七连的一个解放战士(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将补入部队的国民党军俘虏兵统称为“解放战士”,因为,俘虏是耻辱,解放是新生),有一次打仗缴获了四支步枪,然后就找指导员,提出把他的功劳记下来。

  指导员一听,说:“好啊!”然后一想,不能光记他一个人的啊,就跟营教导员和副营长商量。商量的结果,是各连都要建(功劳簿)。

  团里知道了以后呢,就干脆把它推广到团里,于是一级一级推广上去了。

  推广上去了以后,就逐渐发展到了“战评运动”。

  我这里有一张截图,叫《战评运动》,它是东北解放区1947年印制的一个小册子。

  这个战评运动发展起来呀,那非常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评伤亡、评动作、评消耗;评指挥、评战术、评智慧;还有评政策、评斗志。典型的有东北三评(伤亡、动作、消耗,或指挥、战术、伤亡),中原四评(战术、技术、勇敢、动作),西北三评(斗志、智慧、政策),有的地方还发展到五评。

  具体来说,比如说这个评伤亡是怎么来的呢?

  新四军一师九团二营的副教导员张本和,他到四连组织战后的一次检讨,问三班长说:你们班里的伤亡情况怎么样?

  班长就说,前两个在冲锋的时候受伤了,受伤了以后喊叫,于是暴露目标,敌人第二轮炮击又炸伤三个,这三个人是可以避免的。

  张本和一听,哎,这个办法好。就在全连就搞起了评伤亡活动。

  评的结果呢?

  这次战斗全连伤亡34人,有24人是可以避免的。

  然后这个评伤亡运动就推广开来了。

  这里我说到一个梗。

  有个年轻人问我什么叫三三制啊,我给他解释了一大啪啦:抗日民主政权人员成分的三三制,军队编制的三三制,还有小分队战斗队形的三三制。

  实际上呢,(他)这是针对所谓“人海战术”的一种反驳方式,用(小分队战斗队形的)三三制来反驳。

  后来我告诉这个年轻人,这种反驳是舍本逐末。

  “人海战术”是敌人对我军的一个污蔑,你用战评(运动)来反驳是更有利的,(因为战评运动表明)我们不断在(减少人员损失方面)总结经验呢。

  王克勤运动就更有说头了。

  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叫叶书尧,淮海战役双堆集战场上,他在华野七纵的一个主力团当营长。

  他在阵地上跟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就是王近山那个纵队——有一个换防。他一看中野部队,因为是从大别山上下来的嘛,军装也破,武器也差,他就很看不起这个二野(中野)的部队,就说了下:你们看我们的吧。

  话音刚落,团政委在他旁边就很严肃地说道:人家这是王克勤在过的部队。

  我这个长辈叶书尧听了以后呢,马上立正给对方敬礼。

  (叶书尧)

  这说明什么呢,在三野(华野)基层指战员的心目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解放战士王克勤,名声远远超过了那些战将。

  为什么?因为全军的一项响彻云霄的运动,是以这个解放战士王克勤(的名字)命名的,叫“王克勤运动”。

  (王克勤)

  王克勤运动的内容是什么?是三大互助:思想互助、生活互助和技术互助。

  当时的情况,部队伤亡很大,各部队都有这个情况,补充了一些翻身农民和解放战士。解放战士军事技术好,但思想很落后;而翻身农民呢,有思想觉悟,愿意打老蒋,但是军事技术很差,开小差又不断。

  王克勤当班长,就把他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搞了三大互助。

  三大互助搞得非常好,后来就一级一级推广上去,最后党中央的机关报发表社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这样就叫响了。

  2

  接下来要跟大家交流的我的一个体会是什么呢——名将背后的基层指战员,我们不能忽视。

  你比如说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韩先楚将军,这个(人)是很能打仗的,这是公认的。但(容易被忽视的是)韩先楚的东野三纵是最先开展诉苦运动的,他们诉苦运动的报告,是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然后批发全军的。

  (韩先楚)

  三野粟裕的指挥(水平之高)也都是公认的,(但容易被忽视的是)立功运动就是从粟裕的新四军一师最先开展起来的。立功运动、评定伤亡运动(战评运动)是从一师基层指战员先开展起来的。

  (粟裕)

  那么就说到这个电视连续剧《亮剑》,李云龙的原型,很多人说是二野的王近山。

  二野王近山的是第六纵队,六纵的基层指战员开创了王克勤运动,也就是三大互助运动。

  所以这些名将背后,都有基层指战员的很大贡献。

  陈云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有一个发言,他是这么说的:

  对这个功劳怎样个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可不可以把次序颠倒一下,第一是个人,第二是党,第三才是老百姓?我说不能这样看。

  谭政也有一个讲话。他是在这个东北野战军的一个高级将领会议上讲话,也基本上是这个观点:论功行赏你个人只能排在最后。

  (谭政)

  “三把钥匙”搞到1947年的冬天到48年春天的时候,全军利用战斗间隙,搞了一个新式整军运动。

  新式整军运动核心是发扬三大民主。具体就是诉苦运动,然后开展“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

  三查三整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搞起来后,干部自觉地接受战士的监督。

  我母亲生前给我讲过她的一个经历:

  济南战役期间,她是华野十三纵三十七师(即后来的第三十一集团军九十一师)卫生队的指导员。在攻济南的最后一天,伤员很多,又下着小雨,有些伤员没被子盖,她就带着一个战士去仓库领被子和毯子给伤员。

  结果到了仓库门口,因为打仗之前都是有些入城纪律啊,仓库是怎么接收,那是我军都站了岗的,你要取东西的话必须有首长的批条,她是拿着首长的批条去领被子和毯子。结果一到这个仓库门口呢,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了。那次轰炸,她们师长高锐受伤,师政委(徐海珊)牺牲。敌人的飞机临空以后,她就马上就把那个守卫仓库的那个战士的枪拿过来,然后照着天上的飞机就“嗙”打了一枪,也没打着,然后这个事就过去了。

  (37师政委徐海珊烈士)

  战斗结束以后有一个战评活动,这个战评呢,不是说你哪个领导让谁立功,谁就立功了,也不是说哪个媒体把谁宣传了,你就立功了,而是基层指战员评比。

  开始评比的时候,给我母亲评了个三等功。评的时候呢,跟着她去的这个战士就提了一条意见,他说我们指导员未经许可入城以后擅自开枪,违反了她向我们传达的入城纪律。

  就因为这条把她的三等功改成四等功。

  我母亲没有计较,这个战士是谁,是卫生员还是通信员,她都没记住,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的(监督干部,提出合理意见)。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她那个卫生队要搞些战地训练,搞解剖,就随便找了一个敌军的尸体,在村口做解剖教学。

  (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

  我母亲看了以后就说,来来往往的,有些俘虏,还有些老百姓都在那看热闹,这个政治影响太坏。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医院领导不同意,没把它当回事还继续搞,然后我母亲就到师里领导那去告了一状。之后一个电话打下来,叫他们停了,要注意政策。

  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三查三整开展起来了以后,基层指战员对自己的领导是可以提意见,可以行使监督权的呀。这样就把基层指战员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我还有一个长辈,他叫吕振辉,很能打仗的。解放战争初期有一次仗没打好,然后就开战评会。开战评会的时候他姗姗来迟,大家都到了他才来,到场以后,大家看他穿了个大衣,他把大衣子扣子一解开,里面光着屁股,腿上画了两只眼睛。什么意思呢:我不用你们来斗争我,我自己就觉得丢人现眼。

  那个时候有一句话,叫打胜仗开庆功会,打败仗开斗争会。斗争谁?斗争干部。实际上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很自觉地就接受这个东西。

  这是老八路的传统。从哪传的呢?从三湾改编传下来的,所以三湾改编不能丢啊。

  还有一项工作,叫“即俘即补”。

  西方他有一个理论,叫“步兵进攻崩溃点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进攻的一方伤亡达到30%,到这个临界点以后,进攻部队就崩溃了。

  那么淮海战役,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开打之前是36.9万,中间伤亡了10.5万,伤亡比例是28.4%,接近临界点了。结果呢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越打越强,越打队伍越大。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他(的部队)从36.9万人增加到55.1万人。

  那绝大多数新增加的人是从哪来的呢?粟裕回忆录讲到了,绝大多数都是补充的国民党兵。

  我父亲他生前跟我讲过,华野十三纵有一个传统,打大仗之前,团长参谋长要办班长培训班,政委和主任要办党小组长培训班。培训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一项很实在的一个任务是即俘即补、即教即战,抓了俘虏补充到部队,然后马上教育,马上就参加战斗。

  我母亲她在济南战役有个笔记,放在家里都生虫子了,就捐献给济南战役纪念馆了。

  笔记里面记得很详细,她记录的国民党士兵,老兵什么特点,杂务兵什么特点,新兵什么特点,一项项记下来,最终贯彻到每一个战士当中去。

  这个即俘即补工作,非常普遍地深入到基层。

  有一份历史文献专门讲到了,华野九纵有一个叫“王方团”,也就是二十七师八十团,打仗之前,团党委布置各连党支部要制定“火线扩军计划”。

  这个“火线扩军计划”有分类要求:

  首先是要有质量要求,要搞政审,把俘虏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即补,就是出身贫苦的、被抓壮丁的战斗兵,军龄在3年以下的,离家比较远的,这个马上就可以补到部队里;

  第二种叫缓补,勤杂兵、通信兵、准尉以下、特种技术兵,暂时先教育一段时间再补充到部队;

  第三种叫不补,就尉官以上的、还乡团的、起义投诚拒绝参军的民夫、还有一些归俘(我军被敌人抓去以后参加到国民党军队的),这些就不能补充。

  还有数量上的要求,要求(俘虏补充)不能超过原建制的1/3。

  当然还有教育内容上的要求,这里就不细讲了。

  最典型的“火线扩军”的实例,是“济南第二团”的九连。大阅兵100面军旗接受检阅,其中有一个军旗就是济南第二团。

  (解放战争)攻打济南内城的时候,华野十三纵的一零九团先打开突破口,然后进去了三连和九连这两个连,他们进去以后突破口就(被敌人)封上了。

  之后九纵在另外一个方向又打开突破口以后,把突破口巩固了,大部队就进去了,所以那边是“第一团”,这边(先打开突破口的)是“第二团”。

  十三纵这边把这个突破口打开以后,被敌人封闭了,那么三连和九连就在城内被敌人包围当中。他们打进去以后,一下听到突破口那个方向上枪声又响起来了,说糟了,突破口封闭了。然后两个连一商量,三连往回打,九连坚持阵地。

  九连在攻入敌城的时候,劝降了七名敌兵,俘虏了15人,一共是22人。这22个人就在敌人心脏里面马上就跟着九连一排三排参加战斗了。参加战斗期间有一个俘虏兵叫王文升,表现非常好,就在战场上指定他代理四班班长;他代理班长以后,马上带领全班又抓了70名俘虏。

  像这样的例子,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当天以后济南城就解放了。解放以后,经军委批准,命名了“济南第一团”和“济南第二团”。

  济南战役结束以后呢,山东兵团专门有一个总结,总结中对即俘即补工作还做了批评。批评什么呢?

  第一个是“打埋伏”。本来要求不能超过原建制的1/3,他(部队)给少报,多留了一些俘虏。

  第二个是“挑肥拣瘦”。战场上一个班长带着一个俘虏兵,他(俘虏兵)就告诉班长:“这个兵好,要这个兵。”班长呢把这个兵给抓过来了,把班里原来俘虏的兵就不要了——“去去去,到那边集合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资源的浪费。

  这个虽然是问题,但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大家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预有准备、大体势均力敌的攻防作战中,通常是打预备队,看谁的后劲大。那么,我军基层指战员在战场上将即俘即补工作做到如此炉火纯青的程度,能没有后劲吗,能不取得胜利吗。

  这功劳苦劳能归功于少数将领吗?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3

  最后讲讲历史教科书缺失上述史实以后,如何开门揖盗。

  第一个,是导致了英雄史观泛滥成灾。

  (一讲到)这个打仗啊,就没有基层指战员的什么事了,都是将领啊,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啊。现在很多影视上,看不到基层指战员的作用了,还有一些史学作品(特别是传记一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第二个,就是单纯军事史观泛滥成灾。

  单纯军事史观这个问题呢,我有一篇文章在红色文化网上登的时候,刘润为老师给我改的题目——《单纯军事史观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命名得非常好呀,原来我讲是“单纯军事观点研究历史”,一概括为“单纯军事史观”,这就很准确了。

  1964年5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会见秘鲁共产党和厄瓜多尔共产党的两个学习代表团时,他谈到了一个历史观的问题。

  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革命单搞军事不行,

  ……

  重要的是政治、根据地、人民群众、党、统战工作。

  注意他的结论:

  只有会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跟资产阶级军队不同,它是人民的军队。

  现在的单纯军事史观一泛滥,有些人就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观点。

  我在红色文化网的那篇文章,专门点到有人在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是不折不扣的大忽悠》。

  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话,是得到列宁的肯定,毛泽东的肯定,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观点来讲的呀。

  (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等著作中,多次引用并高度评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观点)

  现在这些英雄史观、单纯军事史观泛滥成灾以后,连我们革命导师的东西都要反对了。

  说到其现实危害,我归纳为两点:

  能不能为群众,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信念;

  能不能靠群众,检验有无共产党人的本事。

  如果丢掉共产党人的经典本事,那么就有可能走向反动。

  因为共产党的信念,(似乎)很多人都很容易坚持。但是你要依靠群众,这个本事想要掌握到手,这就不容易做到。

  那么这样(的历史观)走向反动,是一步一步的:

  第一步,否定草根大众的作用;

  第二步,漠视草根大众的利益;

  第三步,压榨草根大众的血汗。

  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反动的。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